人物專訪港大宋敏倡拓海外人幣貸款

人物專訪
港大宋敏倡拓海外人幣貸款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建議,香港可以拓展為海外企業進行人民幣貸款業務,以及拓展內地地方政府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業務。

籲助地方政府港發人債

他認為,香港是很好的試點,讓內地地方政府在香港發債,因為香港金融市場較成熟,國際投資者較了解發債體風險程度,不似得內地,由國企銀行為地方政府發債,礙於關係,風險管理較遜色。現時中央對地方政府發債設限額,就是擔心地方政府發債過度,衝擊內地資本市場。此外,爭取中央批准更多內地企業來港發債,亦將是一個很龐大市場。
面向海外市場,宋敏認為,香港銀行有條件開發海外人民幣貸款業務。今年4月國家開發銀行向委內瑞拉提供100億美元和700億人民幣的融資,這些貸款將用於委內瑞拉興建高速公路和電力等,該國可以人民幣向中國進口相關設備,對人民幣有實質需求。
展望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規模,他認為,可以日圓作參考;現時中國經濟與貿易規模與日本相若,因此人民幣一旦自由兌換,再加上一些時間讓海外市場接受,估計10年後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規模,將與日圓相若甚至超越日圓。
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他預期,亞洲、非洲以至南美洲較接受,因為這些地方與中國貿易不斷上升,而中國在這些地方亦進行大量投資,可以利用當地收取的人民幣,返過來購買中國的產品;又或在當地進行人民幣貸款,購買中國產品;不一定再以美元或歐元結算,節省成本。
至於美國、歐洲和日本,由於具有自己貨幣流通的優勢,相信不會接受人民幣作貿易結算貨幣。
外商願意接受人民幣,主要因為預期人民幣處中期升值趨勢,以及有人民幣投資渠道,獲取良好回報,如買人民幣定價的債券、股票、保險、銀行存款;銀行則可從事人民幣貸款、貿易融資等業務。
對於近期本港人民幣貿易結算活動急增,引發市場擔心熱錢藉此流入內地,宋敏認為,熱錢可能透過貿易渠道,利用虛假貿易,或將貿易貨品報價提高,高於實際交易金額,從而將熱錢滙入內地;不過,這現象並非人民幣貿易結算才有,以往一直以美元結算的貿易活動亦會出現。他認為,關鍵在於海關認真核查貿易活動真假,至於「報大數」情況則較難查證。

SDR作儲備貨幣不實際

面對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他認為,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建議,以IMF特別提款權(SDR)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或是回復金本位,兩者都是不實際的舉措,因為會削弱美元霸權地位,不會獲得美國認同;因此中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實較可取之法。
記者:周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