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宴會上遇見一個在地產界任職的舊學生,他對我說,我曾建議樓宇在一至兩年內轉讓抽取高比例的物業利得稅,有點保留。言猶在耳,政府以額外印花稅來打擊短期住宅物業炒家,看來收到一點成效。
現時地產發展商不滿,地產代理不高興,很多想賺錢的也不高興。原因與政府這措施的實施時間有莫大關係。
政府有責任管理好
物業脫離市民的負擔能力,就是政府政策失敗的反映。土地供應、樓宇買賣監管、公共房屋政策,給予人脫離現實的感覺,沒有長遠的計劃,令市民無所適從。依賴土地支持庫房收入,也令措施出台畏首畏尾。
情況就好像一個派對,大家玩得高興,音樂越開越大,音量也越來越勁,但時間已到了午夜,大家卻意猶未盡,要繼續玩下去,甚至搬來自己的音響及烈酒。如果主人家不早些叫停,可能有人從各方帶來軟性毒品吸食,到弄出人命時便各散東西,互相踐踏,場面混亂。
香港的物業市場很像以上的派對,最重要是可以繼續有得玩。要這樣便要在很早的時候,讓派對有秩序地進行,由邀請的人,以至派對的內容,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都有條有理。否則到了人人熱血沸騰時才叫停,場內場外的人一定不高興。
物業在香港是不少人重大的投資,不少家庭把一生的積蓄花在物業方面,退休的開支也很大程度由物業去支付。既然物業是香港的一切,政府有責任把這市場管理好。只是說自由市場,而令派對失去秩序不是理由。
最近的代母事件引起很熱烈的討論,這也可說成是國際都會,別的國家可以,也是商業交易,相關的醫學公司也有上市的,那為何要去管?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