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結核桿菌導致肺癆雖然較常見,但此病菌原來可入侵全身不同器官,甚至導致「粟米型結核病」,患者死亡率較一般肺癆高約六倍。有微生物專家表示,每年有數十名病人患上粟米型結核病,常見病徵為輕微乾咳、發燒不退、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等。
記者:陳沛冰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劉嘉佩表示,衞生防護中心04年錄得5,000多宗感染結核桿菌個案,當中76%單是肺部感染引致肺癆;另24%個案則肺部及其他器官受感染,當中12%人屬粟米型結核病(MiliaryTB),患者除肺部外,也有其他器官受感染,最常見是淋巴及胸腔感染,各佔30%。
結核桿菌主要透過空氣傳播,劉嘉佩表示,患者吸入桿菌後會潛藏在肺部,但可以不在肺部病發,而是透過淋巴及血液「唔覺唔覺走勻全身」,如肝、腎、骨髓及關節等。
她表示,三個月前一名58歲女病人求診,她因腎衰竭要換腎及服用三種抗排斥藥,其後持續發燒,並有少許乾咳。她因右腳踭腫痛入院,X光檢查顯示肺部沒明顯病徵,但服藥後發燒不退,腳踭發炎持續,其後證實感染粟米型結核病,桿菌入侵腎臟及骨髓等。
可擴至淋巴胸腔骨骼
另一名46歲菲傭出現左膝痛楚,但發炎症狀不明顯,醫生初時不以為意,但其後因她左膝持續痛楚三年,終要入院治療。醫生從關節抽取組織化驗,證實感染粟米型結核病,關節、骨骼及肌肉也被結核桿菌入侵。她因病情嚴重,康復後左腳未必能完全恢復活動能力。
劉嘉佩表示,年輕人較常被結核桿菌入侵淋巴及胸腔;50至60歲人士較常入侵骨骼,引致骨癆,免疫力差如愛滋病人是感染粟米型結核病的高危族。
結核桿菌引致肺癆的死亡率約4%,但粟米型結核病死亡率高達30%,患者可出現多種器官衰竭或敗血症。劉嘉佩指,肺癆病人會長期咳嗽,需服藥半年治療;但粟米型結核病患者很多時只有「幾聲乾咳」,其他病徵包括淋巴腫大、胸口痛、氣促、晚上冒汗及體重下降等,要服藥一年治療,因患者初期病徵不明顯,很多時確診已屬病發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