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後,銀行應付款人(進口商)申請,為受益人(出口商)開出信用狀(L/C)的傳統貿易結算方式,越來越審慎。近年積極拓展中港商業銀行及貼現(factoring)服務的恒生銀行(011),其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梁高美懿表示,計劃擴大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Sinosure,簡稱中國信保)的合作規模及模式,隨着中港出口信用保險需求增多,希望帶動貼現及其他支付服務增長。
此外,截至11月底,恒生累計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總額,已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冀參與內地銀行間債市
恒生已向人民銀行遞交進入內地銀行間債市買賣的申請,梁太期望,該行可成為第二批獲准投資額度的境外銀行,屆時恒生旗下的恒生保險,亦會研究推出人民幣計價保單的可行性,因所收人幣保費將有投資渠道。
人行迄今只批准4間本港銀行,參與內地銀行間債市買賣,金管局率領銀行公會代表團訪京時,引述人行官員指出,對其他申請會加快審批程序,人行亦與中保監研究,讓本港保險公司申請進入內地銀行間債市額度。
出口信用保險是政府為鼓勵本國企業擴大出口,保障出口商規避收賬風險,提供信用支持的有效工具,中國信保是內地唯一提供有關服務的專業性機構,本港對等機構是出口信用保險局(ECIC),貼現則是銀行提供予商業客戶的無抵押融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