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7歲嫁入詠藜園,美少女寫下一個香港的擔擔麪傳奇故事。富家小姐王小玲初戀便輟學,嫁給麪檔少東,為報答家姑恩情,放棄自己事業,挽救兩度瀕結業的詠藜園,目前成為當家,並承諾一生守護。詠藜園明年將展開新一頁,衝出香港,在最高峯的時候,王小玲立下平安囑書,把身家分成兩份,不動產留給子女,數以千萬元的現金則盡捐獻給中港老人家。她說:「錢,唔會帶來快樂,但係好多老人家會需要」。記者:呂焯均
今年50多歲女當家楊王小玲,在詠藜園63年歷史中,她接掌是近十年的事。由鑽石山大磡村內的破舊小店,變成今日位於黃埔商場內的三個大型菜館,每年營業額逾半億元,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前經濟局局長葉澍堃等高官都在名冊留言。王小玲已在北京、廣州、上海、瀋陽、東京和美國,覓得合作夥伴,明年陸續拓展中外市場。就在詠藜園最鼎盛之際,她獨自找律師訂立平安囑書。
留30萬辦快樂喪禮派對
去年在北京公幹後晚飯,她突然呼吸困難,幸同枱一名北京協和醫院名醫即場搶救,診斷她患上心臟病。她一直有捐獻內地和本港,為數百萬元計,她希望死後遺產作慈善用途,毅然決定把身家分成兩份,一份給家人,包括不動產給子女、數百萬元留作孫兒的教育經費、30萬元給自己搞一個快樂的喪禮派對,「唔要白色,唔想帶畀家人、朋友傷心」。
所有現金則撥作慈善,律師正替她成立一個以家姑命名的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幫助貧困長者,以及在家姑家鄉揚州籌辦兩間長者護理醫院。這些工作未來幾年便開展。她手上現金有數千萬元,日後詠藜園擴展計劃一旦賺錢,也會把部份利潤撥入慈善基金。
王小玲自小長得嬌美,不乏裙下之臣。上世紀70年代,她初中念男女校,有男孩到她九龍塘豪宅寓所外擲書信入屋,父親連忙把她送到女校。由於每逢周末,她會到同學家溫習,又會到擔擔麪出名的詠藜園食麪。王小玲邂逅了比她年長10年的少東,「當時佢失戀,我情竇初開」,結果弄出未婚懷孕,小玲中三輟學,17歲嫁入楊家。
嬌生慣養又刁蠻,從不做家務,不懂煮飯的王小玲,一天睡到中午醒來,見枱上擺放了家姑弄的麻婆豆腐,於是一個人吃光了,被家翁大聲喝罵:「淨係識食唔識做,冇家教。」
20歲學懂清朝御廚秘方
性格反叛的小玲決心跟家姑學廚藝,家姑原來盡得楊家祖傳清朝御廚廚藝,30多種菜式全都傳授給她,當時她僅20歲。
相處短短三年,50歲的家姑患子宮下垂入院,小玲力勸家姑接受手術,但手術後感染併發症,小玲走遍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堂,祈求家姑康復。家姑離世前握着她的手,囑咐「你要同我睇住間舖,睇住叔仔」,當時小叔只有幾歲。「係我叫佢做手術!」懷着萬千歉疚望着家姑離世,她傷心得躲在房中三天。
之後她與外家的專業人士朋友合作開設收購舊樓公司。1998年政府首度收地清拆大磡村,她代表村民與政府交涉,又遊行抗議。由家翁打理、前舖後居的詠藜園終要清拆,惟由丈夫楊天寶在附近打理的「四川担担麵」檔仍暫得保留。大多數居民搬走,麪檔僅日入300元,連交電費也不夠,丈夫於是提出結業。
靈活變通成功拯救祖業
放下收購舊樓公司的工作,她變身小販,租貨車到新蒲崗,在路旁賣飯盒,但無生意,飯盒迫於送給附近的志蓮淨苑。翌日她請兼職上工廠派傳單,她拿着大聲公在樓下叫賣,然後又在中午租紅色小巴免費接載工廠工人到麪檔,又送豆漿,逐漸吸引顧客回流,之後她重掌自己的事業。
2000年政府清拆大磡村其餘部份,麪檔要收回,當時已賺到第一個500萬元,丈夫不想再經營,但她想起對家姑的承諾,決定自己承擔,最後找到黃埔商場的舖位,詠藜園招牌再在店前掛起,她親任廚師。回頭一看,原來十年已過。
王小玲說,守護詠藜園的日子,曾歷盡風與浪;背負着牌匾,奶奶的付託像在黑夜裏的明月,引領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