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比艾米原著更好看,更可觀。好看是拍出女主角靜秋不食人間煙火的面貌來。儘管有批評說像這樣純情少女,世間少見,人是真有其人,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從文革走過來的一代,說當年像這樣對性無知,對人間險惡一無所知的少男少女,大有人在。艾米對文革批判,着墨不多,一切過於簡化。文革帶出來的災難,祇是輕輕帶過。大概寫這麼純潔的愛情故事,災難也不好過了火位。
艾米的小說祇看過此一部,相對沈從文的《邊城》,女主角翠翠可要比靜秋可愛。沈從文一九三四年道出對鄉下人的觀感:「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當年他們受橫征暴歛以及鴉片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四十年後,文革的出現,中國人(不管是城市人還是鄉下人)的精神面貌起了轉化,差一點就萬劫不復。
時維一九七七年,文革剛過的年代,戀愛,純如清泉的戀愛,只能作為點綴,時代的點綴。
據說靜秋真有其人,翠翠卻是虛構人物,是沈從文的筆觸令翠翠多了點立體感,真實感。看沈從文的描寫:「她歡喜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歡喜聽人唱歌。茶峒人的歌聲,纏綿處她已領略得出。」真人真事,處理不當,不一定感人的。幸而張藝謀透過影像,把靜秋的純真可愛一面,呈現出來。
電影《山楂樹之戀》的女主角周冬雨與《邊城》演翠翠的林黛相隔何止兩代,卻同樣感人,是女主角扮相討人歡喜,她們的演出,教人眼前一亮。
《翠翠》這部電影拍成,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了,這一代人不認識林黛了。《山楂樹之戀》是周冬雨第一部作品,剛冒出頭來的新星,她的純情形象,大概還可以維持一段日子。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靜秋從來都沒有叫過男主角「老三」孫建新的姓名。最後一幕,老三要辭世而去,靜秋沒有叫老三,只是不斷重複:「我是靜秋,我是靜秋。」那一刻叫得我們要落淚了。
靜秋在小說《山楂樹之戀》後記這樣寫:「一個人,只有當他或她還能為那些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人或事感動、擔心、焦慮的時候,他或她的心才真正活着。」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與艾米的靜秋,屬不同年代的女子,她們的遭遇,經過藝術處理,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能打動人心。雖然,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愛情故事,離我們愈來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