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橋圖書館借了一冊館長推薦的童書,"TheBearWhoWantedToBeABear",講的是一隻熊,冬眠醒來,發現森林已經變成了大工廠,而牠自己,無處存身,只好當了工廠的工人。冬天又來了,作為一隻熊,牠控制不住冬眠的天性,這樣,牠被開除了。熊睡思昏沉,想找個旅館睡覺,但旅館說他們的房子不給工人住。漫天飛雪,孤獨的熊很快被大雪淹沒。
看完這本瑞士人創作的童書,Q寶很不爽,問為什麼講這麼慘的故事給小孩聽,可他自己又情不自禁看了好幾遍,多少有些感同身受的意思吧,他總結說:牠是我看過的最慘的熊,這是本壞書。
麥爾維爾寫完《白鯨》後,曾經給霍桑寫過一信,信中說:「我寫了一本壞書,但此刻我感覺自己像羊羔一樣純潔。」這句話一直謎面一樣在《白鯨》研究界被反覆詮釋,所以,在Q寶說出「壞書」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白鯨》也好,《要當熊的熊》也好,這寫作本身,已經包含了一個"tobe,ornottobe"的問題。
要不要把殘酷的現實讓孩子知道?讓大家知道?好萊塢的回答是:不要。
金融危機,政治危機,電影不能再危機,給小麻醉,換棒棒糖,所以,好萊塢的共識是,找樂。
說老實話,我一點都不反對好萊塢的電影共識,而且,說到底,誰不喜歡找樂?商業大片酣暢,3D電影震撼,誰不喜歡?再進一步說了,好萊塢把自己的政治抱負降低,對於我們中國電影,怎麼着也是好事。
不過,美國電影人又不甘心他們只輸出棒棒糖。這幾天,BBC製作的電影MadeInDagenham在電影圈裏掀起很多討論,不少有抱負的美國電影人出來說,我們也該為勞工階層拍片!搞得中文電影論壇也小小激動,大意是,終於無產階級要登場。
無產階級貌似已經登場。1968年的英國小鎮Dagenham,福特汽車廠的沒文化女工,鬥志昂揚地拿下了史無前例的「男女同工同酬」法。
當紅英國女星莎莉.霍金斯加上實力派米蘭達.理查森,一個是底層小女工,一個是政府女大臣,皆不以外貌入行,劈里啪啦都氣場十足,用上海話說,倆人都演得挺刮。可是,這非常無產階級的題材,再加上非常無產階級的口音,看上去怎麼如此賞心悅目?
呵呵,導演尼杰.科爾的電影前科還是中產趣味,所以,就算福特女工車間的工作環境的確有些底層,六十年代的時尚元素却一個不落,而且無產階級女工最好地代言了Bob頭、嬉皮風、迷你裙,這個,影片海報就是最好的說明:莎莉.霍金斯身着一款特正點的BIBA裙,百分百「月份牌女郎」腔調,一掃無產階級領導的貧寒。
其實,莎莉.霍金斯和米蘭達.理查森的最後對話可算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倆人談到彼此衣着,女大臣問小女工:「BIBA裙?」莎莉反問:「你的,C&A?」女大臣眉毛一挑,講出奧巴馬的台詞:「Whypaymore?」
高貴的BIBA裙雖然是借來之物,但是在女大臣最後這一句「幹嘛買貴的」面前,我們的無產階級顯得好虛榮啊!所以,我打賭,高達看到這部《達格南製造》,一定會氣得給科爾寄子彈。
嘿嘿,讓我們死心吧,無產階級是不可能在好萊塢還掌權的時候登上世界銀幕的,奧巴馬的黑膚色不代表美國已經平等到兩眼一抹黑。經濟蕭條時代,《達格南製造》要講的當然不是"equalpay"問題,而是"whypaymore",不動聲色,六十年代的口號被顛覆。
據說,牛頓在劍橋大學的時候,有一陣學校資金緊張,教職工薪水都拖欠。為此,牛頓潛心研究創立了微積分,並設為全校必修課,且規定不及格者來年必須繳費重修直到通過。很快,全校工資發了下來。我覺得,電影《達格南製造》在理論上,就是這個時代的微積分,無產階級電影如果是這個模子,那麼,馬克思真可以死了。
文: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