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磨青瓜? - 李碧華

為什麼要磨青瓜? - 李碧華

上館子冷盤小吃多有拍黃瓜─必須暴力拍打爆裂至不規則,那麼蘸醬時因曲線面積大,「掛」得多,更美味。北方人稱之「黃瓜」,另名王瓜、胡瓜、刺瓜、花瓜。明明是青綠色的,南方人喚「青瓜」,個子小的青瓜是小黃瓜。不管生吃、醃製、炒菜,味道都很獨特。榨汁冰鎮更消暑。
那天超市有新鮮有機小黃瓜,看來清甜爽脆,當然做沙律最好。中式則以鹽出水後,調個醬料:糖、醋、辣椒、醬油、麻油、一點點豆瓣醬。後來見日式調味料架上,有專門為拍黃瓜而設的「中華風味」醬汁,根本不必自己調。東北或西北黃土高原上,農民的糧食是饅頭或窩頭,黃瓜蘸醬,已是一頓。
選擇大小青瓜,都以果皮深綠,滿身凸棘,貌醜為佳。光滑發亮的若非上蠟,就是徒具表面而內涵乏味,不好吃。某回在上海館子點小黃瓜韭菜花炒鹹肉,苦澀得難以入口,退貨。我們說,肯定少做了一個步驟:食用前得把青瓜頭尾切去一小截,然後用它在「傷口」部位打圈地磨,直至「口吐白沫」。磨得愈久引出白色膠質愈多,苦味便消失了。
這個只磨頭尾的古老方法是何原理?由誰發明?我一直不大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