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戲曲的現代困境 - 鄭培凱

鄭培凱:戲曲的現代困境 - 鄭培凱

戲曲本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娛樂形式,在過去,是大多數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樂趣,是上層精英欣賞並投入創作的藝術。在傳統社會中,人人喜聞樂見,是世間紛擾悲戚的清涼解藥,是歡樂喜慶的具體見證。笛聲悠揚,琴弦裊裊,鑼鼓喧天,唱腔婉轉,舞臺小世界,生淨旦末丑,呈現生活的喜怒哀樂,演出世間的悲歡離合,與每個人的生命都息息相關,人人都從中得到心靈的淨化與解脫,因此,戲曲的生存與發展,從來都不是問題。然而,時代變了,到了二十世紀,出現了新式話劇舞臺表演,繼之以電影、電視、時代曲、演唱會、卡拉OK、影碟、電子遊戲,進入二十一世紀,更有各種網路遊戲、虛擬世界,還有許多日新月異的新花樣,傳統戲曲形式就面臨了瀕危的局面。
不久以前,有記者來訪問我,問我怎麼看傳統戲曲所面臨的問題,戲曲會不會滅亡?即使不滅亡,是否已經喪失了民間的文化基礎,不再是勃發鮮活生命力的表演藝術,而是只能在博物館裏保護起來,僅供後人瞻仰的文化遺產?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年把京劇也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傑作,是繼崑曲之後,第二項中國戲曲傳統列入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是否反映中國傳統戲曲都已瀕危,需要聯合國出面來保護?我說,這裡面牽涉的問題很多,主要與我們自己的文化態度有關,與我們怎麼看待中國文化與藝術傳承有關。我一向反對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就是因為今天的中國人一講到「文化遺產」,立刻就想到這是一筆財產,如何將之變為「資產」,用來發展文化旅遊,用來作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本錢。完全的急功近利,只有經濟頭腦,沒有一點文化與藝術的關懷。我絕對不是要現代人抱殘守缺,厚古薄今,把腦袋轉回到過去,不看未來發展。我只是覺得,中國傳統戲曲在歷代傳承之中,凝聚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精華,應該在當前發展任何表演藝術時,不論是電影電視,或是舞臺演出,作為借鑒的資源、參考、及啟發。特別是對中國的表演藝術家來說,這是他們可以超過西方表演藝術的優勢,為什麼完全看不見,為什麼棄之如敝屣?

我們今天討論戲曲所面臨的問題,還得回到中國近代的文化變遷,源自中國近代化過程中遭遇文化衝擊的創傷,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災難。戲曲在二十世紀遭遇的危機,反映了整個中國文化的危機,顯示了中國人在西風東漸之時,拋棄自身文化傳統,並且不分青紅皂白,「義無反顧」,視戲曲為落後的文化糟粕。到了二十一世紀,當中國人逐漸走出自卑與屈辱的心理,才開始認識到,從晚清以來,為了富國強兵,為了現代化,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與政治制度,完全無暇思考自己的文化藝術傳統,到底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我們今天認識到戲曲衰微是個問題,或許跟教科文組織的提醒有關,但是主要還是認識到了,近代化過程中全面反傳統,波及到文娛與表演藝術,造成嚴重的文化認同與心理失序的後果。這種認識的出現,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文化變遷與發展,顯示了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我們開始有了比較清晰的文化自覺。
「五四」以來,整個新興的知識階層與領導精英,只想到發展新文化,移植西方先進文化,所以把代表舊文化的戲曲視為「舊戲」,視為阻礙先進文化的垃圾,從心底就想要把它打入十八層地獄。「五四」的新知識階層抨擊傳統戲曲還不說,還要在教育上把它抹殺得一乾二淨。我們只要看看今天的文化教育體制,在規劃教育體制及設置課程上,兩岸三地雖然政治環境不同,但在文化教育上,對待自己文化傳統的態度卻基本類似,還是沿襲了「五四」以來的新式教育體制,基本上是不提傳統戲曲,不提傳統音樂的。在學校裏介紹的音樂戲劇形式,都是西方的樂理與表演形式。教育是一個洗腦的過程,特別是對中小學裏思想還未成形的青少年來說,正規教育的課程與內容往往就塑造了他們一生的思想感情傾向。「五四」以來的新式教育,對待中國傳統戲曲的方式,就是把它從年輕一代的心底徹底磨滅。也不管傳統戲曲是好是壞,也不管戲曲到底是否現代化的絆腳石,是否要負起中國衰敗責任,義無反顧,就要剷除乾淨,把傳統表演藝術全部取消,只教西方藝術傳統。這是過去八十年的文化現象,也是中國近代文化變遷的重要指標,直接導致了戲曲的衰落,導致好幾代年輕人完全漠視戲曲的沒落。
回顧過去歷史的偏頗心態,我們是否會採取什麼行動,對戲曲面臨的困境有所糾偏呢?我們會認真思考,從傳統戲曲汲取寶貴的表演藝術資源嗎?那是我們當今藝術家的任務了。
文:鄭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