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青海玉樹地震中捨己救人義工黃福榮「阿福」,昨獲社會福利署追頒「義工典範」獎狀,其名下的基金個多月前亦已開始運作,延續其志願,致力改善孤兒、傷病或貧困兒童等境況,部份已用於興建學校、培訓醫生及醫治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阿福親姊黃月秀呼籲大家繼續以不同方式,支持及推動義工工作。 記者:張文傑
社署昨舉辦香港義工嘉許禮,頒發獎狀予72位服務超過20年的義工及199個家庭義工隊,同時表揚逝世7個多月、已獲政府追授金英勇勳章的義工阿福。
基金內地建校助病童
阿福的三姊黃月秀接過特首夫人曾鮑笑薇的「義工典範」獎狀後,指阿福一直認為幫助別人不需專業知識,只需要有決心便可,「佢形容自己只係平凡人做平凡事」,強調阿福的「生命影響生命」理念得以宣揚及鼓勵是最重要的。
黃月秀表示,541萬元的《香港紅十字會黃福榮傳愛基金》已於今年十月啟動,當中約80萬元來自帛金及墳地豁免費,其餘由公眾捐贈,主要用於國內,已資助興建一所學校,「學校唔會以阿福命名,但入面會有牌匾介紹佢事迹」。基金亦會協助治療20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童,於內蒙古及河北等貧窮地區設立衞生站,並於北京等地培訓100名「鄉村醫生」,完成培訓後會派駐偏遠地區,服務弱勢社群,首期計劃約動用140萬元。
其他獲嘉許的義工當中,服務年資最長的鄭健志現年73歲,10多歲起已到上海街附近的同鄉會及工會,協力籌辦康樂活動,因他是運動健將,之後更專門教導小孩打波游水,「年輕人有地方凝聚,先可以向好嘅方向行」。80年代他曾一次過捐出5千元(相等於其當時兩個多月薪金)到家鄉中山,並落手落腳在當地興建學校,早年大病後仍堅持繼續當義工,探訪獨居長者,「幫到人好開心,既然幫人又係咁生活,唔幫又係咁,咁梗係幫啦」。
當選最佳家庭義工之一的梁氏夫婦更指一起當義工後,感情比之前更好,二人視受助者為親人,能力許可的話永不言退,更希望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義工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