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人多又各有所好各有背景的飯局,又不想發言時,往往都像潛水看討論區,灌水多長篇警論少,且經常歪樓,跑了題後,又換新題,最後不過是眾人過了過口癮,圖個熱鬧。你知道的,其他人都已聽過,聽眾君一席話,勝讀一周報章而已。
話雖然是這樣說,但飯局畢竟不是開集思會研討會,有吃有笑有口水可噴,便算達標。能夠逮住一個話題,人云亦云,借題發洩一下情緒,自然就能談笑風生起來,即使說的聽的沒有建設性啟發性,能說得性起就好。
這就是聚會其中一種意義,氣氛比內容重要;即如很多惡搞之作,像把主禱文改成「李禱文」,犬儒式的嘲諷,的確只能圖個熱鬧過了口癮,並沒有改變甚麼建設甚麼,但如果能令眾人在茶餘飯後得到話題,說來又有談笑風生,延年益壽的效果,還想得到甚麼?
許知遠在〈庸眾的勝利〉一文中提到韓寒現象,說韓寒的文章「總是如此淺顯直白,沒有任何閱讀障礙,也不會提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識」,這段話,讓我想起人多勢眾的飯局功能。
有時候,我們在乎的真的只是姿態,而不是內容。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需要動真格的,但我們又實在需要吃飯,吃飯時吃飯,吃飯不是要鬧革命,身處人多不好辦事的飯局中,談的不只是風月,又不致沉默無語,也算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