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力量要狙擊民主黨,不打緊;但何以是狙擊區議會而非立法會的民主黨議員?
區議會選區小,選民比較看重議員在區內的實際工作。對小區內的選民而言,論熟悉程度,選民力量不如當地議員或其他地區黨團參選人;論政績,選民力量就更加欠奉,僅能以一時之「償債」及「懲罰」作招徠,祈望高喊民主,就會當選。
勿將選民推向犬儒
民主派之一向為人詬病,就是地區工作遠遜對家,不諳地區民生事務;今天,選民力量正正想憑零地區工作的履歷,試圖挑戰若干在區內曾經默默耕耘兼屬民主黨中、下層的草根成員,情況未許樂觀之餘,更有殺錯良民之況味。若然真的要民主黨為妥協政改票債票償,何不只針對當日有份在議會內投票的一群?何不待立會選舉時「振臂義舉」?屆時說不定有機會躋身立會左右政改,何用今天連坐無辜?
由於民主黨在地區工作根深葉茂,居民組織關係緊密,選民力量要出戰民主黨固若金湯的重鎮,勝算難有;想進擊民主黨命懸一線的地方,又隨時落得「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何況直至今時今日,筆者猶未見選民力量對普羅選民作過任何論述及宣傳,解釋其成立目的或策略,聲勢寥寥。時間日久,只怕群眾或半知半解,或受個別傳媒渲染,選民力量又成了泛民另一次分裂「證據」。
倘若運動純然圍內的亢奮,不能燎原,那麼任你言懇意切,也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做秀。一步又一步將選民推向犬儒,誰也擔當不起這大錯。
嚴櫻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