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國際(178)自從上月公佈上半年業績後,持續獲市場重估,事後回望,這份業績不妨再研究一次。集團截至9月底止6個月純利17.64億元,增42.3%,每股盈利12.7仙,假如下半年盈利相若,今年PE逾30倍,表面看不到重估理由。期內營業額增19%,毛利率由43.9%升至45%,其他收入增12.6%,是令純利增幅遠超營業額的主要原因。
集團業務以港澳為主,營業額增17.5%,同店銷售增9.3%,分區業績增46.3%。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連同電子商貿等營業額1.36億元,增21.9%,雖然台灣虧損收窄,而此等地區業績僅與上年相若。中國大陸營業額增42%,虧損1075萬元,稍低於上年同期。
看來看去,除了業務具防守性兼業績前景有透明度之外,也真找不到特別強的重估理據,至於派息,只維持去年派息金額,而1派1紅股只是變相拆細,所以不算大增派息。參考大行報告,大部份都在業績後調高目標價,留意特別是摩根大通提出莎莎為防守性增長股,不過目標價大升82%後也是8.90元,低過昨日收市價9.60元。
卓悅潛力勝莎莎
同業卓悅控股(653)與莎莎比較可能更有潛力,公司6月底止半年盈利8487萬元,升22.2%,營業額升29.3%至10.01億元。期內批發及零售美容保健產品因內地旅客人數上升,營業額上升33%至8.88億元,經營溢利增65%至7794萬元。
該公司6月底止持現金為2.2億元,銀行借款1370萬元,淨持現金逾2億元,管理層已表明擬將派息率由70%增至80%,比起莎莎無論估值與派息都更吸引。
另一個投資者可能忽略之處,是歐元大跌令入貨成本大減,化妝品股的重估,可能來自於此。
歐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