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備受海內外關注,一個會議推遲的消息,立即引發政策的不確定性及內地股市的震盪。其實,坊間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有誤解,會議近年多在12月初舉行,在未確定具體日期前何來推遲、提前之說?視會議為明年經濟定調,其實是言過其實,會後政策明朗有利股市之說,更不符事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引人矚目之處:一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基調,近兩年都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外界預期今次將雙雙調整為「穩健」;二是一些具體的經濟指標,包括GDP增長率、通脹及失業率控制目標等。
地方諸侯沒決策權
不過,真正為翌年經濟定下政策基調及指標的,並不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是會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按近年慣例,大會舉行前一周左右,中央政治局會先開會,討論當前的經濟形勢和明年的經濟工作,這才是真正的拍板、定調會議。地方諸侯在其後舉行的大會上,雖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並沒有決策之權。
由於薄熙來、汪洋等身兼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諸侯,昨日仍在各自的「封地」現身,顯示政治局委員尚未齊聚北京開會,為明年經濟定調、定指標。而12月12日是亞殘運會開幕日,按等同亞運的規格,總理溫家寶還要南下宣佈開幕。因此,如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在12日之前舉行,政治局將在近兩日先開會。
近三年會後市況反覆下跌
至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內地股市的影響,有財經網站指自1998年至今,A股只有2002、2006兩年在會議期間下跌,其餘均上升,即閉幕日收市指數高於開幕日開市指數。但是,股民萬萬不會誤以為大會有助升市,因為近三年會後市況均呈反覆下跌,上證指數2007年由5,209點跌至4,812點,下跌7.6%;2008年由2,100點跌至1,814點,下跌13.6%;去年由3,334點跌至3,039點,下跌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