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記憶都是潮濕的。」這話是出自本地文學家劉以鬯的小說《酒徒》,最近改編小說的同名電影上映,劇情和對白跟足小說,可惜舊香港面目全非,難怪導演嘆息:「由於香港已極少懷舊景,我又沒有錢,所以有電車的街頭都只是用叮叮聲交代。」重拾回憶都是昂貴的。
記者:趙志雄
部份攝影:梁細權
告羅士打行 六十年代上流地標
《十月圍城》淨用五百萬重搭石板街佈景,小本製作的《歲月神偷》要重搭永利街也所費不菲,總投資僅四百萬的《酒徒》,要重塑小說中的舊香港,可想而知困難重重。《酒徒》描寫的是六十年代舊香港,記錄了城市發展的足迹。主人翁老劉是位以寫稿為生的作家,終日酗酒,最初生活尚算可以,把多餘的錢都花在舞廳和酒家,《酒徒》導演黃國兆說:「告羅士打是主角經常去喝酒的餐廳,是當時中環一個高級娛樂場所,就像今天的半島酒店咖啡室,主角老劉最初有錢時就在這兒喝酒、消愁和聚會。」對香港掌故熟悉的吳昊表示:「六十年代上環、中環、灣仔有很多餐廳、咖啡室和酒吧,很多文人作家愛在此處聚會。一是因為他們寫稿為生,交稿時要親手交送;此外,當時報館大都位於中環、上環一帶,所以他們就在餐廳聚會,認識行家,互通消息,有時還因此找到新地盤寫專欄。其次,當時香港居住環境差,一層可以有十四伙人,非常嘈吵,文人要寫作,去咖啡室和餐廳就靜得多。而告羅士打行這建築內,就有餐廳和酒吧,現在大廈經改建,成為置地廣場一部份。」
露天茶座 平民聚腳地
除了告羅士打,小說中老劉喝酒喝到不省人事的地方多的是,鑽石酒家、蘭香閣、格蘭酒店,後來老劉因醉酒經常欠稿,又因買酒花光財產,生活潦倒下,惟有去較低檔次的露天茶座和冰室。電影中亦有描寫老劉在舞廳認識他喜歡的女人──楊露,她是一位年輕妓女,也愛老劉,但老劉並沒有勇氣跟她結婚,結果她跟一位年輕男子結婚了。黃國兆說:「香港當年沒有像上海一樣繁華的舞廳,但也不乏門口豪華的,不過我們已找不到這樣的佈景;加上老劉認識楊露時經濟能力已差了,所以我找了粉嶺戲院的後巷拍了次等舞廳的入口。那時在大埔道和青山道山邊位置很流行露天茶座,有名的如雍雅山房,不過現在都拆了。」現在電影上映時,連粉嶺戲院也閉門待拆了。
灣仔坐電車望海
小說中常提到老劉喝醉後,想起街頭的電車、南華對巴士、利舞臺等,因為他曾住在灣仔和銅鑼灣,生活中常聽到電車聲,而且附近是南華會。黃國兆說:「因為預算不夠用,所以我在電影中將叮叮聲加入畫面,代表有電車經過。當年有電車軌的地方已是海旁,坐電車望到海,因為填海還未嚴重,現在莊士敦道的教堂(循道衞理香港堂)當年已經存在,直望到大海,附近還有個Solders'&Sailors'Home。」比較之下,吳昊指灣仔比中環、上環更早西化,因灣仔沿海,是美軍水兵上岸的地方,有海軍基地和戰艦,金鐘就有兵房,所以沿電車路有幾十間酒吧。現在駱克道酒吧區的位置,早在當年已開到成行成市。至於球賽,六十年代香港足球開始職業化,其中在加路連山球場這個南華會專用球場,是本地球迷的「溫布萊」,上演的球賽場場爆滿。銅鑼灣的利舞臺更加是很受歡迎的劇院,由於舞台是可以轉動,做話劇時不需要落幕來整理舞台佈景,這對觀眾都很新奇。除了做話劇,利舞臺也上映外國電影,亦因設計仿照歐洲歌劇院,內設包廂,邀得著名歌星表演,包括譚詠麟和梅艷芳,那時還未流行在紅館表演呢。
滙豐最早有燈飾
縱然小說的老劉終日酗酒,是個五旬的逃避主義者,卻是個隱世文學高手,而且艷福不淺,其中一個想勾引他的竟是包租婆的17歲女兒司馬莉。他形容司馬莉是個大膽前衞少女,夠膽坐在滙豐銀行大廈的石獅子上任人拍照。六十年代,未有置地,滙豐才是中環地標,吳昊指:「當年坐天星小輪由尖沙嘴去中環,你會見到滙豐,因還未有高樓大廈擋着,而且滙豐大廈是第一棟有聖誕燈飾的港島大廈,之後其他大廈才相繼仿效。」
窮人細路住閣仔
電影中有小孩睡閣仔的描述,當年生活環境差,大房東租給二房東,二房東租給三房客,一屋幾伙人。房東為省空間,會在天花板間一個位,像吊台,可讓一個小童在內睡覺,稱為閣仔,每逢上廁所,多是用尿壺解決。
另外,以前板間房多,幾伙人爭用廚房灶頭和馬桶,有句俗話說「倒塔都無咁早」,就是因當年仍有人「踎塔」,有間房放了馬桶載大小二便後,一朝早就有人前來收集清理。
舊香港新面貌
電影故事發展
何謂意識流小說?
黃國兆說:「《酒徒》是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前衞和具有實驗性的作品,不過西方在二十年代已出現意識流小說。意識流是一種技巧,傳統小說敍事觀點是全知觀點,作者像神知道一切,如你會知《三國演義》的劉備和曹操各自在做甚麼事情。但意識流則是個人觀點,第一人稱,第一身去敍事,只說我見到的。同時,意識流反映作者所思所感,夢境和現實,回憶和未來穿插,可以天馬行空,不合邏輯。」吳昊指:「《酒徒》對本地大學生的寫作影響大,它的重要性在於能在商業報紙刊登,由於意識流小說敍事不合邏輯,不易追看,每日一千字式在報紙欄位刊登,對讀者閱讀有難度,但劉以鬯卻做到了。」
電影中意識流表現手法
1.用主角個人敍事觀點拍攝,例如只拍老劉見到和出現的畫面,而沒有老劉視線以外的人和事情。
2.用大量內心讀白和用黑底白字,表達主角內心所想、所感。
3.忽然加插flash-back和flash-forward場面,表達主角沒有邏輯的意識和內容,包括回憶和幻想畫面。
故事介紹
由上海南下來港的老劉,為了生計而在報紙寫武俠及色情小說,縱使他認為色情小說文字荼毒讀者,但為生活,為喝酒,他惟有折腰屈服。一直酗酒的他藉醉酒逃避現實,卻認為酒不是好東西,這矛盾最後也不能得到解決。
Q&A 加情節:偷劇本拍戲
Q:記者 A:黃國兆
Q1 《酒徒》的電影故事有多少跟足小說?
A 九成,對白跟足原著,加工地方在剪接,例如有關戰爭的記述,電影分開3段拍,而小說則一章內記述。
Q2 電影中蔣祖曼同時飾演兩角,為了省錢?
A 是,蔣祖曼既演舞女楊露,也反串演文藝青年麥荷門,但主因是找不到類似文藝青年的男演員。
Q3 電影中為甚麼多採用一鏡直落和中距離拍攝?
A 因全片用了16天完成,所以每場戲都沒時間和功夫演多幾次來拍不同角度。
Q4 王家衞的《2046》與小說《酒徒》有甚麼關係?
A 王家衞的《2046》中,梁朝偉的角色、工作身份和生活環境等都似足小說《酒徒》的老劉,但王家衞卻沒給作者版權費。
Q5 電影中一幕黑底白字寫40年後,主角夢見有人偷劇本拍戲,是小說沒有?
A 對,是我加上去,劉以鬯老師也沒出聲反對。有人在影圈德高望重,卻不尊重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