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直資名校,「貴族」專讀。審計署發現近四分一直資學校給清貧學生申請的助學金,使用率不足一半;由津貼轉為直資的聖保羅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使用率更低於兩成。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罕有地承認直資學校學生非富則貴,卻認為沒有問題。
直資學校需撥出一成學費收入作為助學金。教育局向帳委會提供的學校名單顯示,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和聖士提反書院的助學金使用率介乎21%至50%,聖保羅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少於20%。四校的小一或中一全年學費介乎33,000至60,000元。
學者:明顯貴族化
孫明揚強調清貧學生可申請助學金,「清貧學生因種種原因,唔選擇入去(直資名校),其中一個原因,非富則貴學生太多,入咗去先霸咗啲位,呢啲你要問學校用乜準則嚟收學生」。
公民黨議員湯家驊指出,當初規定直資需設助學金,「正正唔想呢啲學校貴族化,一般學生入唔到去」。公民起動議員何秀蘭批評違反政策原意。
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潘玉琼表示,直資學校貴族化情況明顯,她透露有一名校的助學金乏人申請,「啲錢唔知點用,學校惟有畀成績好學生當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