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放題1:堆填區地震即散 維港將軍澳最危

是日放題1:
堆填區地震即散 維港將軍澳最危

后海灣一震,令鮮有接觸地震的香港人人心惶惶,有指深圳3條地震斷裂帶中,有一條已延伸到香港,令香港地震機會大大提高……其實香港會否有大地震?若香港發生地震,哪一區最危險?甚麼是黎克特制、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又如何計算?有學者指,香港要發生大地震,最少等一千年!

記者:陳珮娟
部份圖片:香港天文台

地震斷裂帶伸到香港?

前陣子的后海灣黎克特制2.8級地震,不少巿民都感到輕微震動,猶如大貨車駛過一樣。網上更開始流傳,指深圳的地震斷裂帶已延伸至香港,不久將來,香港將不再事不關己,會發生地震云云!港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對此傳言只一笑置之:「其實深圳的3條地震斷裂帶一直都存在,唔會話突然間有,況且這3條斷裂帶雖然屬華南沿海地震區的一部份,但由於其活躍程度很低,頻率比台灣那些低幾十倍,地震周期亦很長,可能係三、四百年甚至幾千年,對香港的影響好細。反觀海南島、汕頭那邊的斷裂不時都有活動,那邊若有劇烈震動,對香港便會有少許影響!」

■港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指地球每日都有地震。

距活躍地震帶600公里

那麼,究竟香港會發生大地震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要便要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成因可分為自然地震及人工地震,前者又可細分為構造性地震如板塊運動、火山地震及衝擊性地震如隕石撞擊;而後者則例如核爆。天文台科學主任胡宏俊解釋:「香港位於中國大陸南緣,珠江口東側,面臨南海,在歐亞板塊之內,並非處於地殼板塊邊緣。著名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主要地殼板塊接壤的地方,貫穿日本、台灣及菲律賓。香港距離這條活躍地震帶頗遠,最近的地方約600公里,因此,本港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

■天文台科學主任胡宏俊

■位於半山區的寶珊地震站,內裏設有寬頻地震儀及強震儀。

■若有地震,顯示圖上會有震動波段。

烈度VII地震400年出現1次

土力工程處的研究顯示,香港本土或離岸地區均沒有顯著的近代斷層活動迹象,要發生「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V(5)度或以上的地震復發周期約15至20年,而烈度為VII(7)度或以上的復發周期約350至400年。香港及其鄰近地區發生的地震,可以在港引起一般人感覺得到的震動,但造成嚴重破壞的機會甚微。陳龍生教授則指:「地殼板塊的移動以數百萬年計算,講未來會否地震,要定義何謂未來,若指數年至數十年是沒意思的,若以數百甚至一千數千年後來作準才叫有意思。一千年後,香港發生五級地震也不是沒可能,且看1918年時的汕頭7級地震,我們便有過一次較強烈的地震記錄,連樓宇外牆也出現裂紋。」

■堪輿學家方海閱:「香港之所以避過不少天災,主要因太平山山形象龜,龜能擋風擋雨,而龜又有長命意思。」

填海區最危

萬一香港發生大地震,哪裏最危險?胡宏俊表示:「大部份情況下,香港有感地震均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V(5)度或以下,不會造成損毀。一般來說,香港並沒有特別危險的區域。」陳龍生就認為,倘若香港真的發生超級地震,香港地方細,其實置身哪裏都危險,若一定要揀,就是土質比較鬆軟的地方,例如填海區、堆填區或河流沿岸的地區。換句話說,大埔、中環填海區,將軍澳或元朗等地都會較易震散!根據天文台的資料,現時本港樓宇規定須能抵受每小時250公里的陣風風力。在發生修訂麥加利烈度VII(7)度地震時,高樓大廈亦只會有輕微損毀。基建如橋樑,以青馬大橋、鐵路及隧道為例,其設計已能抵受烈度VII度(7度)或以下的地震,至於水塘的設計亦能抵受烈度VIII度(8度)的地震。

■99年,台灣發生7.7級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

■99年,日本小女孩為神戶地震的死者哀悼。

■2010年4月,新西蘭發生7.4級大地震,只有1人死亡。

■2009年,印尼發生7.5級大地震。

■2008年,四川大地震,傷亡慘重。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被稱為二十世紀十大災難之一。

■海地今年頭發生7級地震。

強度vs烈度

發生地震時,我們多以強度magnitude及烈度intensity去衡量地震影響。強度是指地震時所釋放的能量,用來量度強度的,就是黎克特制RichtermagnitudeScale,1935年由兩位地震學家制定。用來表示地震規模的大小。震級與震級之間可以相差32倍能量,5級地震與7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便可相差1,024倍(32×32)!

而「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於1959年作出修訂而命名,用於烈度,表示某地方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一般來說,一個地方離開震中越遠,烈度越低,但烈度亦會受其他因素如土質影響。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震中附近最高烈度為XI(11)度,成都市的烈度VII(7)度,香港的烈度為III(3)度。

修訂麥加利

地震烈度 I度
影響:無感覺,屬於大地震影響範圍邊緣的長周期效應。

地震烈度 II度
影響:樓宇上層或某些位置,或靜止中的人會有感應。

地震烈度 III度
影響:於室內也有感覺,懸掛的物件會擺動,如小型貨車駛過的震動。

地震烈度 IV度
影響:懸掛的物件擺動,如大型貨車駛過的震動,木板牆和框架也可發出吱吱聲。

地震烈度 V度
影響:室外有感應,睡者驚醒,放置不穩的細小物件會移動或翻倒,門窗自開自合及搖擺。

地震烈度 VI度
影響:人人有感覺,不易穩步而行。窗戶、玻璃器皿碰破,物件從架上掉下,不結實的灰泥出現裂縫。

地震烈度 VII度
影響:站立有困難,懸掛物件抖動;灰泥、鬆散的磚塊、石片、瓦片、飛簷等紛紛墮下;池塘揚起波浪,沿沙石堤岸發生輕微山泥傾瀉和塌陷。

地震烈度 VIII度
影響:灰泥掉落,磚牆倒塌。煙囱、高架水塔等扭曲或倒下;樹枝脫落,泉井的水流或溫度有變,潮濕土地及斜坡有裂縫。

地震烈度 IX度
影響:地基受破壞,水塘損毀,地下管道破裂。地面裂縫顯著,冲積土地上有泥沙噴射現象,形成地震泉和沙穴。

地震烈度 X度
影響:磚石建築及木屋連地基摧毀,橋樑、水壩、溝渠、堤岸嚴重受損,有山泥傾瀉。引水道、河流、湖泊的水激盪拍岸。

地震烈度 XI度
影響:鐵軌大幅度彎曲。地下管道完全失去作用。

地震烈度 XII度
影響:幾乎全面受破壞,巨石移動,地形改變,物件被拋擲至空中。

Q&A 香港有8個地震站

Q:記者 A:香港天文台

Q1:香港是如何監測地震?

A:香港天文台分別利用長周期地震儀監測遠震、短周期地震台網監測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地震活動。1997年更將短周期地震台網提升為數碼監測網絡。

Q2:香港有多少個地震站?

A:8個短周期地震台監測200公里以外地震。分別位於鶴咀、長洲、羗山、鉛礦凹、鹿頸、小欖、尖鼻咀及元五墳。而今年初新開的寶珊地震站,則為寬頻地震站,可監測數千公里的地震。

Q3:香港錄得的最高地震紀錄是哪次?

A:1918年,距離香港300多公里的汕頭附近發生7.3級地震,令香港少數建築物牆壁輕微損毁,估計達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VI至VII。

Q4:「黎克特制」及「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有何分別?

A:「黎克特制」以表達地震的強度,即地震釋放的總能量;而「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則表示某地方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