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強迫官中減班 - 梁卓衡

切勿強迫官中減班 - 梁卓衡

最近幾天從報章得悉教育局意圖對官立中學強行減班,本人認為教育局此舉實有違原方案的「自願」原則,亦對官中極不公平,更甚者令市民及校方對教育局的誠信存疑。
過去二十多年,政府投放在教育方面的經費及資源每年遞增,教育改革花樣及次數亦繁多,但換來的是甚麼呢?成效又如何?本人觀察所得的結論是:學生不滿、家長不滿、教師不滿、校方及辦學團體不滿,甚至連一些在教育局的工作者亦感到不滿及無奈!二十多年來的多次教改及新政策,很多都是不切實際,漠視前線教育工作者的困難、掣肘、資源的不足,結果爛尾收場。教育局的「劣績」實在罄竹難書,劣績中其表表者以推行母語教學及升中分區派位毒害最深、遺禍最遠。最近的劣作實首推「創立」通識一科(本人絕對讚成通識教育,但通識是一個學科嗎?)最可悲可憐的是,教育局知錯亦不敢認錯,母語教學的失誤及禍害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今次的減班計劃,因香港學生減少,要縮減中學學額,實無可厚非,但強行要官中參與計劃實在不公及不義,亦是極錯的資源錯配。首先我們要接受現實,全港學校質素參差不一,如「一刀切」執行計劃,反令更多學生不能進入心儀的好學校。質素差的學校,少人入讀自有其原因,五班可能要減為三班甚至兩班,但有官中被強迫「陪罰」,質素差的學校反而可避免大幅減班。其中很多優秀官中如皇仁、英皇、金文泰及庇利羅士,都是家長、學生心儀的好學校,縱使跨區、每天多花交通時間,亦無阻他們入讀此等官中的意願。教育局應着眼於用家的意願及訴求,而非「為交數而交數」而罔顧教育的質素,更是對學生、學校的不公。

本人出身草根階層,在公共屋邨長大,三十多年前有幸(亦經過一番苦讀)入讀英皇書院,身邊的同學絕大多數亦來自草根階層,在英皇書院七年的生活及努力學習,為日後的升學及事業打下良好基礎,很多同學現今成為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的人物。上月十多位英皇舊生聚會,話題談及香港的教育制度及最近熱門的貧窮問題,大家都慨嘆現今的教育制度、環境,直資學校(越轉越多)、分區派位(及其隨機因素)令很多成績好(但經濟能力差)的學生對其心儀、理想的學校望門興嘆。經驗告訴我們,令子女有機會入讀優秀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對很多基層家庭來說,是他們擺脫貧窮的唯一可行途徑,讓他們有機會在社會階梯中從基層向上提升。政府一方面說要正視、解決貧窮問題,但另一方面,其教育政策則「強化」貧富懸殊,令貧富階層出現「世襲」的現象。以下是本人幾點意見:
(一)對於今次減班計劃,切勿強迫官中減班,應給予最少兩年觀察期,如證明確實收生嚴重不足,才落實減班計劃。
(二)把教育回歸專業,賦權前線教育工作者,他們才真正了解用家的需要。
(三)長遠而言,學券制才是香港教育的正確出路,學券制才能將「真正的選擇權」歸還予家長及學生。教育局又有否就學券制作出可行性研究?
梁卓衡
一位關心香港教育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