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此際風雨飄搖,官校縮班未擺平,直資風波又泛起,教育局、直資學校形象掃地,長此下去,香港教育前景堪虞。
在直資風波中,教育局的態度,既耐人尋味,又令人不忍卒睹。審計署公佈直資問題之初,教育局同聲同氣,罵直資校不應這樣不應那樣。到了直資校大反擊,局方又謂審計的對象,是教育局而非直資校,以圖蒙混過關。道德底線前推後移,前後不一,由這樣沒脊骨的局方領導香港教育,下場可想而知。當全部直資校被推出來「浸豬籠」之時,教育局你在哪裏?
教育局孕育的怪胎
查直資學校,原是教育局一力孕育出來的怪胎,如今嬰孩有事,局方幾乎不想承認乃己所出。《教育統籌局第三號報告書》(1988)詳細列明直資學校的性質,後來更以收生的自主權及管理的自由度利誘傳統名校轉直資,不少學校欣然上車。羅范走後怎樣?五花八門的教育制度繼續成為爛攤子。
直資學校制度最好的原意,是讓家長選校時多一個選擇,但傳統名校轉直資後收取高昂學費,好心便變成商業事與壞事。《第三號報告書》其中一項指出,直資學校的學費盡可能不受管制,可是,審計署現在卻批評直資名校在有儲備的情況下增加學費,像這個例子,無疑叫直資校無所適從。
試想,在資源運用和人事管理諸方面,如果直資學校不能比官津學校更有彈性,傳統名校根本毫無轉直資的誘因。如今賦予他們這種權力的教育局冷眼旁觀,見死不救,他們當更能看清對方的真面目。
無可否認,三數間直資校確如張文光所言,任意妄為,犯了原則上的錯誤,必須加以整頓,還學子信心。枯枝應該是一棵樹的處理對象,然而,隨住事情的發展,市民的整體感覺,已經有了「所有直資校都有問題」的印象,這絕非教育之福,也對很多一心辦好學校的團體不公平。學生將如何看待他們的學校領導?是尊敬如昔?還是只會當他們是牟取暴利的商棍?
局方把痛苦「均分」
現下教育有事,每每給人一個感覺,就是當局自己為求脫身,就把痛苦拿給人「均分」。例如,學生人數減少,官立名校帶頭縮班,無一校倖免,窒礙平民士子進身之階;直資出事,一眾名單和盤托出,做老大的教育局卻不予「分謗」。時窮節乃「隱」,不亦悲哉?
設若按照局方痛苦「均分」的原則,筆者認為,審計署也應當藉此查查官校、津校、甚至教育局,讓善惡現形,也好等公眾有所比較,同時還直資學校一個公允的評價。
蒲葦
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