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抵押物業 換每月固定收入逆按揭潛力大銀行爭商機

長者抵押物業 換每月固定收入
逆按揭潛力大銀行爭商機

【財經專題】本地銀行原先已經在按揭業務鬥到爛,政府早前推出一系列打擊措施,令樓市交投大幅下滑,銀行要做按揭生意難上加難,適逢政府有意效法外國,研究香港是否適合推出長青按揭(又稱逆按揭),此舉為銀行帶來新商機之外,持有物業的長者又可透過逆按揭,每月獲得固定收入,增加退休生活的保障。
記者:呂雪玲 岑梽豪

顧名思義,逆按揭是將一般的按揭模式逆向運作,簡單而言,即長者將本身的物業抵押予銀行,以換取每月生活開支,長者仍可住在有關單位內,直至長者百年歸老或計劃完結,物業權益歸屬銀行。有關計劃的概念是顧及長者沒工作後,每月仍需應付生活開支,而港人大部份資產儲蓄均凍結在物業上,透過有關計劃,長者便可從物業中釋出流動資金。

長者仍可住業權歸銀行

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及台灣等地先後推出逆按揭,其中本港欲參照的美國模式有不同的機構參與,針對低、中及貴價樓的不同需求。一般是針對62歲以上的長者,不論收入及借款用途,均可申請。政府的角色就是為有關逆按承保,例如保障當中的壽命、利率及商譽風險等。市場普遍預期,若本港推行逆按揭,以100萬元物業計算,長者每月約獲得1000至2000元,計及年滿65歲長者每月可獲1000元生果金,月入共計或高達3000元,而市場調查顯示,長者每月開支大概為3000至4000元。

100萬元樓每月獲$2000

逆按揭雖在外國不少地方實施,但推行多年來仍面對不少難題,包括市場需求飄忽不定。新加坡最初推出時頗受歡迎,但後來市場迅速冷卻,其中基於計劃起初不設「不追討保證」,意味若計劃完結時,業主收取的款項較當時的物業價值為高,貸款銀行可能向業主或承繼人追討差額。長者亦漸害怕因長壽而被迫遷離居所,無家可歸。
從營商角度,本港銀行界人士對推行逆按揭看法正面,工銀亞洲(349)董事暨副總經理黃遠輝指,隨着樓價上升,很多人的積蓄均沉澱於物業上,現在文化與以往不同,少了人需把單位留給下一代,故目標客戶群較以往相對提升,相信本港有一定市場需求。
星展香港零售銀行業務客戶、存款及抵押貸款高級副總裁鍾少權也直言「有興趣做」,指是一項新商機,但提醒不能輕視逆按揭涉及的複雜性及配套措施,要考慮花多少功夫在保障客戶方面。一大型銀行主管認為,倘計劃落實執行,不容小看銀行可以獲得的商機,舉例說,若有關計劃容許長者一筆過提取現金,銀行可就此提供投資服務,或替他們承造護老保險等。

須培訓員工成本難彌補

另一銀行主管則持不同意見,他雖認同逆按揭原意是好,但認為銀行「唔多願做」,這不是一門低風險產品,其中重點是社會是否有需求,若不,銀行要培訓員工及成立系統的成本難以彌補,而且銀行在收樓時要面對極大商譽及道德風險。
他坦言「唔想再發生多一次雷曼事件」,因此,他估計銀行最多擔當中介人,提供貸款並收取手續費,由按揭證券公司承擔真正風險,建議由按證公司成立精神專家及法律專家等,並按既定樓價在計劃完結時還款予銀行,日後變賣物業價值升跌的風險由按證公司自行承擔。

逆按揭利與弊

-利-
‧為長者提供退休後生活費用
‧逆按貸款可進一步用作投資、承造保險
‧有助增加回收舊樓速度,活化物業市場
‧逆按貸款可考慮證券化,提升金融產品多元化
‧有管制法例依據

-弊-
‧擔心計劃完結,物業被收,後代沒物業承繼
‧逆按形象一般較負面,被視為窮人的收入來源
‧物業若過於殘舊,銀行不願承造有關逆按貸款
‧增加市場對手風險
‧道德、商譽、需求風險,以及社會倫理觀念難以法律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