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發掘新興亞洲潛力 - 貝萊德

萊德有理:發掘新興亞洲潛力 - 貝萊德

儘管歐美地區的復蘇仍然疲弱,但新興亞洲在良好的經濟基礎支持下保持強勁增長,並且吸引環球投資者青睞。資金流入帶動新興亞洲股市持續造好,截至11月18日,MSCI新興亞洲指數年內升幅達12.4%,大幅跑贏同期MSCI環球指數僅5.8%的回報。
提起新興亞洲,不少投資者均會聯想到中國和印度這兩塊「金磚」。誠然,中印兩國擁有龐大的消費能力,是亞洲長線增長的主要基石。但事實上,區內其他經濟體系亦展現出吸引的投資潛力。
受惠於亞洲經濟復蘇及資金流入,新加坡政府估計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達到15%,幅度遠勝其他亞洲地區。至於台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全年GDP增長亦達到9.3%。這些亞洲國家的規模雖不及中印,但穩健程度卻毫不「輸蝕」。吸取十多年前金融風暴的教訓,不少新興亞洲國家積極管理財政狀況,同時亦將貿易對象分散至歐美以外的環球新興市場,這些舉動大大增加了它們面對環球經濟衰退時的「抗跌力」。

東南亞政局趨穩定

此外,很多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局勢亦漸趨穩定,鞏固了外資進入當地市場作商業或投資的信心。菲律賓在5月份舉行的總統大選順利完成,新政府提出的政策亦顯示出改革經濟的決心。至於早前政變的泰國,經濟增長亦未受影響,該國第二季GDP在出口回升、政府投資及本地消費需求的帶動下,按年升達9.1%。
東南亞地區除了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外,內需市場的發展亦因為人均收入快速上升而受惠。里昂的數據顯示,菲律賓的中產人口在未來5年將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長,而泰國和印尼則分別為8.1%及14.6%。目前,當地的消費市場仍然方興未艾,大量消費品如電腦、手提電話等的滲透率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我們相信,隨着當地居民的購買力增加,為相關行業帶來正面的增長前景。
因此,有意捕捉亞洲增長機遇的投資者,不妨對中印以外的市場作深入研究,相信一定能在新加坡、台灣,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發掘出更多的投資機會,為你的投資組合帶來更多元化的長線升值潛力。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