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離奇傷人案:青衣一名50歲身材頗為壯健的男子,在返家途中突遭陌生漢從後利刀插背襲擊,逞兇者逃去無蹤。看至此,以為是積怨,尋仇之類。不過報載,事主向警方供稱不認識兇徒,以往曾兩次在邨內相遇,均遭對方攔截「借錢」,他沒理會。是斷然拒絕令之伺機報復嗎?警方不排除是癮君子或精神病患者所為,展開緝捕及調查行動。
不說案件,只談借錢─現實中,有求借也有拒借,沒什麼特別,並非一旦開口便要得手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借是人情不借是道理。但某些人際關係卻因借不遂生變化,扯上無道義、勢利、冷血、黑心、見死不救……等負面評價。借不到錢氣急敗壞,「懷恨在心」,「恨」求而未應。但去求神拜佛亦不一定得到應允保佑,何況自由社會各盡所能量力而為,不願借或借不起,竟成仇恨?是有點寃。
更寃的,當仗義救急扶危借了錢,到適當時日,或自己有需要,對方豪花也不還,「忘卻前塵」且多方逃避,好像從未認識過一樣。追得緊了,他變臉,亦「懷恨在心」,債主還慘過債仔。所以最幸福的,是自力更生自解其窘,不求借也不借予人,才無仇無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