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了整整三天看完當紅諜戰劇《黎明之前》,雖然感覺沒有《潛伏》好,但國產電視劇還是比美劇日劇都給力。
《黎明之前》的故事結構和叙述節奏都和《潛伏》相似,時間地點人物也有極高可比性,雖然據編劇陳述,這個故事早在《潛伏》之前就已經存在,但是中情八局一個局長四個處長一出場,全國觀眾就想起了剛剛撤出屏幕的軍統天津站吳站長和余則成,陸橋山和李涯。
《黎明之前》片方不希望我們拿它和《潛伏》比,《黎》劇的粉絲也在網上大呼《黎明之前》勝過《潛伏》,說它可以媲美美劇,是真正不拿觀眾當傻瓜的智商劇,有更精彩的辦公室政治,等等等等。一言以蔽之,《黎明之前》不是《潛伏》第二。
不過,我想討論的倒不是這兩部連續劇有多麼相似,或者兩戲形似神不似,而是想問,諜戰劇為什麼如此有觀眾緣?說到底,《黎明之前》還是非常粗糙,裏面有一場重點表現卧底主人公劉新杰的戲:中情八局要出面殺害二十六個關押在監獄裏的共產黨員,劉新杰要用二十六具屍體換出這些共產黨員。具體情節我不劇透了,電視劇粗糙的地方是,這二十六個共產黨員,除了兩個黨員有台詞,其餘幾個皆是畏畏縮縮的群眾演員,鏡頭掃過,這些人都不敢抬頭,慌慌張張走過場了事,完全不是在國民黨監獄裏跟敵人鬥爭多年的時代精英。這種鏡頭現象,在任何一部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國影視劇中,都不可能發生。就算是街上走過的人民群眾,也要比現在一個鏡頭的共產黨員更有精氣神。
不過,反過來一想,好像又正是在這些群眾演員身上,藏着諜戰劇的時代之謎。你看,同是這一撥群眾演員,演起小壞蛋小盯梢來一個個腔調十足,搞得攝影機也high,小嘍嘍都有不少近鏡頭,有兩個還酷酷較勁黃曉明。當然,這些等在影視城裏的群戲民工,被叫去演打手演混混的時候,他們馬上能從自己的生活中提煉出形象,嘿,昨天駡我們的那個助理導演多像打手啊!壞蛋的原型太充沛了,還不斷得到別人生活和自身生活的加強,至於混混,本色出演就得了。可共產黨員,尤其在「共產黨員」這個名詞最熠熠生輝的年代,怎麼演?所以,群眾演員無一例外地垂下頭去。周星馳拿《演員的自我修養》給張柏芝,我們拿什麼給群眾演員?真要上綱上綫的話,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群眾演員的表演水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道德美學。
現在,大批諜戰劇出來修補耳濡目染的匱乏。而它們的時代位置正在於:像余則成、劉新杰這些戰鬥在敵人心臟裏的革命精英,平時的派頭和打扮不僅沒有革命性,甚至還有點反革命腔,比如劉新杰酗酒,但是,他們縱身一躍的時候,又把一個激情四溢的年代召喚出來。這幾乎暗示了,就像我們這樣不完美的人,也有可能在精神上去擁抱一個英雄的年代。
英雄的年代不再,可畢竟,每一次回頭,灑過熱血的土地總在,所以,新的諜戰劇,是否有可能把辦公室裏的小人物都召喚成余則成劉新杰?對此,我還是很有信心,比如微博上,我就看到,很多不是記者行業的人,也在不遺餘力地追究上海火災的背後黑影,有的簽名「我不怕你,雖然你比我大」,有的簽名「會一直盯着你」,還有的簽名「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會追蹤到底」。相信這個世界有真相,或者相信這個世界有黑幕,是我們的現實,但是,調查的勇氣,追蹤的勇氣,尤其那種孤膽英雄式的簽名,我覺得,是和這幾年的諜戰劇有點關係的。
因此,我的願望是,經過這一輪諜戰劇的洗禮,英雄主人公可以戰勝黑道主人公,而我們的群眾演員,在扮演共產黨員時,既不用自慚形穢,也不會心裏沒譜。
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