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大同論》和理想國 - 周有光

周有光:《大同論》和理想國 - 周有光

孔子作《大同論》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前551-前479)作《大同論》,把歷史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稱「大同」,後期稱「小康」。《禮運》,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同時期的建國理想:
1〉國體:「天下為公」,國家屬於全體人民,不屬於一個人或一個集團,實行民主制度;禪讓傳統,傳賢不傳子。
2〉官吏:「選賢與能」,文官考試,學而優則仕。
3〉財產:「貨不藏于己,力不為己」;財產公有,義務勞動。
4〉福利:「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終身福利,從搖籃到棺材。
5〉家庭:「男有分,女有歸」;家庭幸福,無曠夫怨女。
6〉內政外交:「講信修睦」,對內立信,對外睦鄰。
小康時期的國家狀況:
1〉國體:「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民主改為君主,傳子不傳賢。
2〉財產:「貨力為己」,財產私有化。
3〉國防:「城郭溝池以為固」;「謀用是作,兵由此起」;築固國防,建軍禦敵。
4〉禮儀:「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建設禮儀之邦。
孔子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列代聖賢全都實行「小康」,沒有一人實行「大同」。
為什麼?因為,「大同」是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小康」是現實,切實可行。
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位關鍵人物,都深受「大同理想」的啟示:康有為提倡「維新」,作《大同書》;孫中山創導《三民主義》,大書「天下為公」;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以「小康」為建設目標。

柏拉圖作《理想國》

孔子之後一百多年,柏拉圖(前428-前347)在前386年作《理想國》(Politeia),又譯《共和國》、《國家篇》,運用推理研究國家的本源,要點如下:
1〉討論什麼是「正義」國家;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和勞動者。
2〉最高統治者應當由哲學家來擔任;治國者和武士實行財產公有;終身教育,課程有音樂、體育、數學、哲學。
3〉正義國家墮落為:軍人政體、寡頭政體、群眾政體、僭主政體。
(摘錄《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粹本)

孔子是「理想國學說」的創始人

人類有共同的思維規律,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孔子的《大同論》和柏拉圖的《理想國》用意相似:
1〉道義:孔子從「大道之行也」說起;柏拉圖從「正義國家」說起;「大道」和「正義」意義相同。
2〉財產:崇尚公有。
3〉政權:孔子「選賢與能」;柏拉圖提出「哲人為王」;賢哲當權。
4〉等級:孔子分別「君臣、父子」,「君子、小人」;柏拉圖分別「治國者、武士和勞動者」。
5〉演變:孔子說「大道既隱」,成為「小康」;柏拉圖說「正義墮落」,淪為軍人、寡頭、群眾和僭主政體;「既隱」、「墮落」,慨嘆社會演變背離了理想。
跟柏拉圖的《理想國》相比,孔子的《大同論》在時間上早得多,意境崇高而遠大。孔子是開創「理想國學說」的第一人。
我國改革開放,停止階級鬥爭,建設小康社會,成效卓著。二千五百年前的《大同論》糾正了20世紀的荒誕學說。孔子偉大!
今天,全球化時代興起「全球化歷史學」,拋棄成說,探索新知,深入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是「理想國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2010-10-18時年105歲

周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