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循環 - 高慧然

生命的循環 - 高慧然

李怡曾在他的專欄介紹過六十年代的美國民歌《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花兒哪裏去了?/少女採摘去了。/少女哪裏去了?到男孩子那裏去了。/男孩子哪裏去了?男孩子去了當兵。/士兵哪裏去了?士兵都到墳墓去了。/墳墓怎麼樣了?墳墓長出花來了。/花兒哪裏去了?少女採摘去了……」循環的歌詞,傳達出反戰訊息。經典歌曲的魅力,在於它有超越時間、空間和背景的生命力,把反戰主題轉換成生命的主題,同樣發人深省。
象徵生命、愛情、美麗的鮮花,原來是從埋葬了生命、夢想和希望的墳墓中萌芽出來的。死亡成就了新生。花兒/少女/男孩/士兵/墳墓/花兒……由花兒至花兒的循環,是從一個鮮活生命到另一個鮮活生命的循環。此花兒,不是彼花兒,卻是生命的循環,是又一代生命的延續。
很多年前的人們,以為我們生活的土地是一個平面,而事實上,地球是一個在宇宙中自轉的球體,是圓的,結束的地方,也正是開始的地方。花兒謝了,花兒開了;生命去了,生命來了。如天道自然,有它循環的規律。
也許,個體的死亡是悲劇,但在自然界中,個體的死亡卻是生命循環中必不可缺的一環,死亡的動植物滋養了土地,土地上因此滋生出新的生命。我們無力改變自然,唯一可以做的,是對死亡懷着敬畏的心,然後擁抱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