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由成長至登上國際舞台,最光輝的歲月全都留給香港人。今天是他70歲冥壽,以其事蹟串連的10個景點紀念徑從此誕生,由尖沙嘴星光大道起步,途經其母校、故居,沿路北上至電影《龍爭虎鬥》取景場地屯門青山寺,預計兩年後完成,屆時將成為全球首條以李小龍事蹟連貫的紀念徑。
記者:王家文 馮永堅
李小龍會兩年前開始策劃「李小龍事蹟紀念徑」,第一期計劃選址10個景點。會長黃耀強說,選址經李小龍胞姊李秋源及胞弟李振輝考證,資料搜集也獲其家族成員協助。由於大多景點屬私人地方,現正積極與業權人磋商詳細安排。
紀念徑始步於尖沙嘴星光大道李小龍銅像。第二站是毗鄰的海運大廈碼頭頂層停車場。李小龍1959年便於該碼頭登上威爾遜號赴美發展;1972年他返港後,也曾與一眾影星在該處拍下多輯經典照,包括與電影《唐山大兄》女角衣依的合照,「他在靈堂上的遺照,也是在海運拍攝」。黃耀強說,已初步跟九倉接觸,但未知成果。負責今次計劃的總設計師阮繼增透露,盼在停車場增建「李小龍電影紀念館」,並構思以龍脊設計有蓋走廊。
母校廁所練詠春
紀念徑覆蓋4間李小龍及其子的母校,包括他最早期入學的德信小學,校舍保存至今。後來他轉校至喇沙書院,當時喇沙原址被英軍用作軍營,故他就讀時校舍遷至何文田巴富街。另一所是於1956年入讀的大角嘴聖芳濟書院,當時有傳他常以廁所門練習詠春,後來經修士引導學習拳擊,更勝出1958年校際西洋拳比賽,是他人生唯一一次上擂台比賽。
李小龍1972年舉家從美國回流香港,他安排兒子李國豪入讀的喇沙小學,亦是景點之一。黃耀強笑說,有傳李國豪向父親索取簽名,以每個簽名5毫向同學出售。當時李小龍常駕車到學校,「在門口吹口哨叫個仔放學」;有次兒子在校門大叫「我阿爸威過上帝」,詎料李小龍與神父經過,場面尷尬。
李小龍早年故居則位於油麻地茂林街5號,他在襁褓時就在該處生活;後來香港淪陷,其家族廿多人則遷至彌敦道218號2樓居住,現改建成恒豐中心,「李小龍住得最耐,直至他赴美為止,係值得憑弔地方」。黃耀強指出,毗連的新樂酒店則是李小龍家族每周日家庭聚餐的地方,至今仍然營業。
料遊覽需時半日
由於大部份景點均圍繞尖沙嘴至九龍塘一帶,黃耀強表示,預算市區遊覽需時半日,最遠一處是屯門青山寺,電影《龍爭虎鬥》中有兩幕在此取景。黃耀強說,李小龍在港取景的電影不多,「青山寺有佢足迹,兼仍可保留嘅場景」。
黃耀強預計紀念徑兩年後完成,稍後或進行第二期計劃,再增加不同景點。他坦言,暫未知需投放多少資金,但本周一已主動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提交計劃,獲局方正面回應。旅遊事務專員容偉雄昨表示,曾與李小龍會商討紀念徑的構思,雙方仍在商討中。他又指,余彭年捐出的九龍塘李小龍故居,因他堅持要建三層地庫,故未必能通過城規會批准。黃耀強亦說,希望余彭年放開胸襟,讓事情順利進行。
「李小龍事蹟紀念徑」第一期10大景點
2)尖沙嘴海運大廈碼頭頂層停車場
多輯經典照片包括靈堂上遺照均攝於此;59年4月29日在此登上威爾遜號赴美發展
3)童年故居一(油麻地茂林街5號)
家族故居,襁褓時從美返港居此
4)童年故居二(現址佐敦恒豐中心)
1941年後家族移居彌敦道218號KatherineBuilding2樓
5)新樂酒店(彌敦道223號)
逢周日家族於酒店內的茶樓午膳相聚
6)德信學校(柯士甸道103號)
與胞兄李忠琛的小學母校
7)喇沙書院(何文田巴富街舊址)
1951年隨兄長轉讀喇沙書院,校舍原址被英軍借作軍營,書院遷至巴富街
8)喇沙小學(九龍喇沙利道1號D)
常接送兒子李國豪上下課;他逝世後,遺孀把其健身器材轉贈該校
9)聖芳濟書院(大角嘴詩歌舞街45號)
赴美前就讀此校,1973年曾應邀返母校作校運會頒獎嘉賓
屯門青山寺
電影《龍爭虎鬥》取景地點,是少數在港拍戲兼保留至今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