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引爆直資學校風暴,雖然審計對象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多年來面對不少政治風浪,由港英到老董再到煲呔,一樣屹立不倒,但今次面對的是前有立法會、後有直資學校的腹背受敵局面,不可謂不凶險。有官場中人形容,今次直資學校混賬風波,其實除了孫公要「上身」,教育局內一眾官僚作風保守落伍、只懂將問題「掃落地毯底」,縱容名校自把自為,也有直接或間接關係。
「三座大山」阻礙教改
有官場中人指出,早在局署尚未合併年代,教育署已是出名作風保守、做事因循的部門,當年擔任教育改革大旗手、後來成為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就曾經批評香港教育界有「三座大山」阻礙教改,分別是教協、教會辦學團體及教育署。政府後來推動校本管理對付教會辦學團體,以懷柔政策改善和教協關係,惟獨對那些保守教育官僚,從來未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就算後來局署合併,將教署收入教育局之內,也不過是換個招牌,無論是思維、文化及辦事手法均未有改變。
若在以往教育政策十年如一日的年代,教育官僚因循作風還不至於出現大錯,但回歸後老董不斷改變教育政策,先提倡母語教學、校本管理、設立直資學校、推出三三四學制等,對只講求「達標」的教育官僚而言,自然難於適應,「總之學校肯做、交到差做到就算」,之後有甚麼問題、是否出現後遺症,一概「掃落地毯底」算數。
況且,由於所有改革也需要學校配合,官僚自然不想觸怒學校,特別是名校,於是可以不管就不管,可以不理就不理,結果出現今次直資混賬風波,「就係因為長期縱容啲名校,個個以為間學校係自己私人公司,結果出事」。
至於事件如何收科,單仁聽聞政府會先整治那四間被審計署深入調查的直資學校,因為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一定要政府交代情況,其他直資學校的管治問題,相信留待帳委會完成聆訊後遲一步再作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