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兩相安:全球善終紓緩服務 港排20

生死兩相安:全球善終紓緩服務 港排20

早於中世紀時代的歐洲,已有人留意到照顧末期病患者的需要。於1967年英國的桑德絲醫生(DameCicelySaunders)及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事開辦了第一家專為晚期癌症病人而設的善終紓緩醫院,以醫療團隊的方式照顧末期病患者,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旅程,並協助家屬面對死亡及喪親。
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皆有發展善終紓緩服務,據說要檢視一個國家的素質,其中一項考慮取決於該國家對弱勢社群的關顧程度。

英澳紐排首3位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本年中公佈一個測量全球「死亡質素」的排行榜,評估40個國家或地區的善終紓緩服務,香港排名20,較台灣及新加坡遜色。參考榜首的3個國家(英國、澳洲及新西蘭),當地政府除了投放適當的資源外,還具備一套全面的「人生末段照顧」(End-of-lifecare)政策,並採用了家庭醫生制度,滿足全民對善終服務的需求,更有善終紓緩專科制度,以支援家庭醫生及處理較複雜的個案等。除政策制訂外,市民對死亡、臨終及喪親的了解及接受程度,亦是反映當地善終紓緩服務能否普及的關鍵。
古代中國人認為「死在柳州」是個好的選擇,因那裏備有優質的木材製造棺木;現代人不只注重後事安排,更要求有質素的人生末段照顧。願各界一起努力,發展更完善的善終紓緩服務。
撰文:善寧會
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