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打工仔又要為來年加薪幅度忐忑不安。金融市場大旺,從業員要有雙位數薪酬加幅唔難,至於非金融界的一眾打工仔又應怎麼辦?按個別僱主團體建議,加幅上限為3.5%,僅夠抵銷名義通脹率,實質工資已經再出現零增長。
站在企業立場,通脹導致經營成本上升,影響盈利,這亦是僱主不敢貿然大幅加薪的理由,順便理直氣壯說要向股東負責。論經濟,香港目前遠勝八九十年代,但論加薪,當年的雙位數加幅已一去不復返。解釋這個現象,要從企業經營角度,及工人生產力分析。
經營警覺性大為提高
企業經營最大問題是租金成本高企,但這不是近年才出現,最大問題反而是經營警覺性提高,令僱主過份偏重成本控制。經歷樓市泡沫爆破、金融風暴到沙士,能捱過這8年的企業可說是「見過鬼都怕黑」,形成長期性的好天收埋落雨柴的守業心態。
至於本地工人生產力是否有所提升,足以令企業有條件大幅加薪,問題更值得研究。香港人優點在於拼搏、勤奮、靈活兼轉數高,造就八九十年代的社會繁華,現在部份已貴為精英管理層,部份更功成身退。時至今日,僱主大多埋怨青黃不接,請人容易但能者難求。
近月,企業部門主管忙於進行員工年終表現考核,有主管翻查年內員工病假紀錄,發現20出頭佔最大比數,30尾、40頭的老鬼告病假數字則近乎零。逐一見員工,發現要求多抱怨多的,又是20出頭的自認明日之星。舊一批員工生產力開始下降,新一代無以為繼,社會富裕教育普及,年輕一代未捱過,但手執學位自以為是,生產力不但沒有提升,更造成新舊兩代對立。
加薪幅度快將揭曉,自問付出努力卻不獲合理回報,理應爭取或早作部署,自認醒目但貢獻有限,又埋怨加薪不足,是時候好好檢討。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