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傢俬批發商家庭有甚麼好?吳紹棠自小睡的床,坐的梳化,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上新的,不是為了趕時尚,是父親從公司搬回來的,「嗰個年代嘅父母比較節儉,遇到有小問題或者擦花咗嘅家具,唔想浪費,就搬返嚟自己用」。
希望提高梳化質而非量
「你冇得揀?」記者問。「就算媽媽都冇得揀。」剛獲得2010香港青年工業家獎的茲曼尼(Giormani)創辦人吳紹棠回答。他在美國三藩巿州立大學修讀國際企業及巿場學,11年前創立傢俬品牌,在國內有生產線,是公司的總設計師,也是唯一的設計師。
為了形象也為了創意,他與本地設計人才合作生產梳化,例如麥雅端的旋轉咖啡杯梳化椅,布料用公司的剩餘碎布拼成,符合環保。歐陽應齊的雞蛋仔梳化,樣子討人喜歡,但多狹縫設計容易藏污,舒適度也有待改良,吳紹棠說現時仍未適合生產。相對來說,吳紹棠設計的梳化平實沒有戲劇性,着眼配合工業生產及實際要求,「我將設計放入零售渠道,直接接觸消費者,同藝術品唔同,我嘅設計最少要用5至10年,符合消費者期望」。
吳紹棠的父親是79年改革開放第一批與維他奶等公司進駐深圳的香港廠商,看着父親的生意從八十年代黃金期到九十年代資金周轉一度出現問題,他很明白港商在勞動密集的工業上不再佔優,於是善用生產技術上的經驗,用一個香港品牌闖世界,向外國零售商推銷,看長線不看短線。他相信今天所做的一切,會成為明天的持續發展,「爸爸好早就同我講,家具行業搵唔到好多錢,毛利唔高,所以大財團唔會做,只要你專注,就可以搵到生活」。
「自由經濟講公平競爭」
越學越深,越知道要專要精,在全球貿易裏推銷梳化,一碰到意大利三個字,已很容易被比下去;而中國在大量廉價及中價貨品的生產上有雄厚實力,香港廠商難與爭鋒。在中上價的一條路上走,吳紹棠希望提高的是梳化的質而不是量,要讓人知道的,是品牌而不單單是產地,他有信心自己建基於國際營銷的經驗,不是火速成長的中國年輕人才能立刻超越的。
不是金融才俊,不是地產商,一半生意在香港,一半出口到歐美及亞洲等30多個國家,香港新一代工業家不認為在香港做梳化零售受制於地產商。「有啲地舖舖租加得好離譜,但亦有啲求我哋都唔會去。所以,只要香港仍然係自由經濟社會,講求巿場公平競爭,喺同一經營環境下,我只會睇對手嘅實力,我租貴,對手一樣租貴,呢個因素會加入成本之內」。現在當工業家會不會過時?他說:「我嘅性格唔係喜歡冒大風險、一下子搵好多錢嗰種人。」在朝生暮死變幻難測的金融社會裏,先掌握自己的性格與興趣,才是實際的生存之道。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