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升幅屢創新高,以至中央表明必要時出招干預物價。市場普遍認為,調控零售產品價格是必然的事,因此當成本降不了,市場議價能力將是選擇內需股的首要條件。
記者:陳健文 吳綺慧
高盛統計,今年首10月,內地每噸小麥批發價上升9.5%,米升12.7%;最厲害的是糖,較去年大升42.7%。零售價格加幅卻相對克制,在未有價格限制下,鮮奶、牛肉及新鮮豬肉零售價加幅仍維持單位數字。
康師傅統一加價添困難
康師傅(322)旗下部份方便麪,早前因原材料成本上升而加價10%,集團財務總監林清棠以「瘋狂」來形容原材料價格升勢。他以造飲料膠樽的原料PET膠粒為例,11月時價格在4天內暴漲4000元至每噸1.45萬元人民幣,「想再加價也要視乎市場情況,飲料市場競爭就非常劇烈,加價可能性不大」。
受奶價上升影響,奶品龍頭蒙牛乳業(2319)9月時,將佔總產品比重約10%的高檔產品價格調高5%。美林指佔蒙牛產品成本約50%的原奶,價格年內升15%,但基於蒙牛從大型農場採購,故原奶成本只升10%。
從事奶粉產銷的環球乳業(1007)行政總裁趙宇坦言,原奶價格確是不斷上漲,但由於原奶只佔生產成本25%,故他相信可透過增加高檔產品的銷售,維持毛利率穩定。不過趙宇表示,未來產品不會主動加價,除非其他對手先漲價,他們才跟隨。
除了受競爭問題而未必「加足價」外,中央會否再出招調控亦是一大隱憂。高盛指出,按近期中央對通脹的擔憂程度來看,推出價格管制的風險正在增加,大摩亦估計,中央繼上調存款準備金後,下一步就是用干預物價措施來壓抑通脹。08年1月內地政府曾推出價格干預措施,要求即食麪、鮮奶及可食用油等食品,須先取得批准才能加價。
非食品內需股看高一線
一名外資分析員認為,生產方便麪的統一中國(220),由於仍在爭取市場份額,故加價空間就有限;產品組合較分散的企業如中國旺旺(151),則承受原料成本上漲能力較高。
該分析員認為,未曾在限價之列的非食品內需股如恒安國際(1044)可看高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