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藥用藥:治療腦退化症的新方向──抗病毒藥物

知藥用藥:治療腦退化症的新方向──抗病毒藥物

目前本港約有一成65歲以上的長者患有腦退化症(前稱老年癡呆症),問題值得社會關注。現時治療腦退化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酯酶抑制劑。乙醯膽鹼是負責傳遞腦神經訊息的重要物質,膽鹼酯酶能把乙醯膽鹼水解,從而影響腦神經訊息的傳播。但這些藥物會引起副作用,而且並不是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因此,醫學界近年積極研究治療腦退化症的新藥物。

腦退化或由HSV-1引發

外國有研究發現第一型單純性疱疹病毒(HSV-1)有可能引起腦退化症。患者通常在嬰兒期初次感染此病毒,一旦感染,此病毒會終身潛伏在患者的神經系統。當患者面對壓力或其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此病毒便會被重新激活並引起感染,使某些患者出現唇疱疹。此外,單純性疱疹病毒有機會導致病毒性腦炎,主要影響腦部的額葉和顳皮層,與腦退化症患者的表現相同。
腦退化症患者的大腦有大量的老化斑塊(SenilePlaque),其中一個主要的組成部份為β-澱粉樣蛋白(Aβ)。β-澱粉樣蛋白可在病毒感染腦細胞時包裹着病毒以保護腦細胞,但過多的Aβ會形成有害的聚合物,損害腦細胞。
一些抗病毒藥物如無環鳥苷(Acyclovir)可能有助預防或治療腦退化症,但這推論仍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