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受魯迅影響,中共建政以來約有四十年,雖也不斷培養中國傳統曲藝的下一代,但卻中斷了京劇、崑曲用男旦的傳統。魯迅曾挖苦地寫過:「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因為從兩性看來,都近於異性,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所以這就永遠掛在照相館的玻璃窗裏,掛在國民的心中。」
我小時候因為父親在北方經營戲院,與京劇名角有來往,我也知道京劇的四大名旦都是青衣,也就是男旦。為什麼會有男旦呢?看到一些書說,是因為舊時代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所以要由男人扮。我那時也認同這說法,覺得在女人能夠活躍社會的現代,戲劇中也應該男扮男女扮女了。
然而,無論是魯迅,還是中共建政後的大陸曲藝界,又或是一些書關於不應再培養男旦的說法,其實都沒有看到男旦的存在價值。以中共建政前的社會來說,早就有女旦在京崑劇中活躍了,為什麼四大名旦都是男旦呢?實在因為男旦有他的優勢。一般來說,男人的音量較大,音域較寬,唱女聲有流轉迴腸收放自如的美妙處。男扮女在做工方面也有優勢,從男人角度去觀察女人和模仿女人,會看到女人自己看不到的一面,因為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
中國戲劇的男旦傳統,在中斷四十年之後,竟然由一位日本歌舞伎最著名的「女形」(即男旦)演員坂東玉三郎來推動與恢復。他與蘇州崑劇院演出的中日版崑劇《牡丹亭》,在葵青劇院演出三場,座無虛設。我也置身其中,享受一晚戲劇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