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期三個月的西九文化區設計諮詢今日結束,政府最快明年1月公佈,在三個設計中揀選其一作主體設計,並糅合其餘兩個設計的優點。提交設計的國際建築大師RemKoolhaas坦言,「三合一」並非理想做法,他仍未跟另外兩位建築大師嚴迅奇及NormanFoster討論,但強調他的設計以新界村落作為藍本,經調整後仍能保留村落特色。
記者:黃偉駿
過去數月,來自荷蘭的Koolhaas(66歲)每月最少花一星期在港,親自向市民介紹其設計及聆聽公眾意見。他說在三個月諮詢期內,較多人提出關注教育與文學議題,「很多人認為除硬件以外,應有更多教育元素」。他製作了一本《香港實錄》提交政府,詳盡探討本港文化藝術生態,包括本港文化就業人口只佔0.6%,相比全球大城市屬偏低。
Koolhaas地標式建築作品遍佈世界,從被稱為「大褲衩」的北京央視大樓,到形似電影《星球大戰》DeathStar的杜拜豪宅,都貫徹其「貌」不驚人誓不休的建築風格。
地標建築變得人工化
惟在西九文化區設計中,他忽然反璞歸真,不再以地標式建築做賣點。「各地的地標建築越來越多,變得人工化,如今國際著名的建築師,興建地標建築時已變得小心翼翼」,又謂「設計地標建築很容易,但要做到壯觀效果很難」。
他參照新界的村落,將西九分成東藝、西演與中城墟,其中東藝的M+集大成於一身,除博物館、展覽廳、工作坊外,也有住宅設施,專為低收入藝術家而設。對於近年很多新界村落例如菜園村被清拆,他說:「我們並非複製村落,是想將村落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繫和互動,成為未來西九的寫照。」
在其構思中,西九的超級大公園不會像康文署公園般限制多多,可以放狗、踩單車。高鐵西九站鄰近,日後文化區勢必被內地遊客「攻陷」,但他不擔心上海世博的醜態會重現,「文化是讓人們生活體驗,是一種自我紀律,並非一大堆規條」。
儘管現時港產片風光不再,但他形容,港產片是重要的香港文化產業,所以設計中特意加入一間世界級首映戲院。對於政府打算將文化區設計三合一,他坦言做法不理想,想是當局以此爭取公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