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兩相安:還看「安樂死」

生死兩相安:還看「安樂死」

10多年前,社區討論「安樂死」這課題時,大多數人會表示支持,原因是「每人都想安樂地死去」,這實在是對安樂死的誤解。近年這現象已有改變,人們未必會舉手贊成安樂死,而不支持的原因往往是「怎麼還未死便要故意弄死你呢?!」
相信人人都渴望活得好,直至最後一刻。不支持安樂死並非否定痛苦、見死不救,而是確認生命中有痛苦的存在,並積極協助紓緩它。痛苦的來源有很多,因病使身體受苦、面對死亡使人情緒欠佳、心靈不安,也加劇了身心之苦,是惡性循環。現代醫藥進步,對處理疼痛已有顯著效用。透過情緒及心理輔導,幫助病者及家屬面對死亡之苦。因此,不認同安樂死是希望能積極紓緩痛苦,而非以完結生命來對付痛苦。
還健康時,我們或會定下種種框框,例如:若我不能控制大小便,就要安樂死。但病人的求生能力很強,正如小說《TuesdayswithMorrie》(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垂危的老教授,預早定下這樣的框框,但當Morrie病患至大小便失禁時,卻換了另一角度看待,認為有人照顧自己的大小便是其福氣,學習享受別人的呵護。的確,「施與受」同樣有福,這正是每個人要學習的人生態度。
正在受苦的病人或許有一剎那想到安樂死,但請留意他們想完結的是痛苦而非生命,幫助他們紓緩痛苦才是合適的出路。
撰文:善寧會
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