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瞄準內地新中產 - 胡孟青

青心直說:瞄準內地新中產 - 胡孟青

即使係長期睇好盈利增長前景嘅行業,入市時機也極為重要,呢一點好老生常談,卻往往知易行難。
6月底至9月初停牌超過兩個月嘅中國平安(2318),股價雖然在9月初後牌至今短短不足3個月內反彈56%,回顧金融海嘯以來過去表現,股價也曾經從歷史高位124元跌過至22.7元低谷,現價仍距離歷史高位達26%,與中國財險(2328)之35%差距近磅;兩者表現已較中國人壽(2628)之36%差距理想。
單把壽險與產業業務擺埋一齊,投資者仍然會揀壽險,只有壽險保單才會出現15、20、甚至25年期嘅長期保單,銀證保合一所體現之協同效益為保險公司發展下去之大方向。
壽險股近期跑出並非僥倖,歸功於市場對加息之預期將會為投資收益帶來提升之好處,息率回報上升將為新增保費收入無論在債券抑或存款均帶來YieldEnhancement,保險業作為承保與投資並重嘅行業,因此本身透過平安信託持有平安銀行、現時再進一步合併深圳發展銀行的平保,先天優勢已明顯優於同業,股價表現反映市場認同銀保網絡擴張策略。

未來15年保險業高峯期

現時內地保單持有人保費支出平均佔家庭總收入比重只為5%,5年前個人壽險保單平均年保費大約5000至6000元人民幣,隨着GDP與工資水平上升,現時已提升至7000元人民幣。
中國未來15年仍未需要面對像成熟地區般人口老齡化問題,正好是發展保險業務嘅高峯期,擁有一支銷售能力極強、效率極高、平均年齡18.5歲、人數達2.5萬嘅電話銷售兵團。
2009年新增客戶達700萬名,投保人平均年齡只有35歲。每家保險公司均有其自身強項,平保強項就在於其吸客、守客及分銷能力,集中瞄準沿海城市中產階級,配合中國崛起中嘅高消費力新中產階層群體,新中產必需品自然成為投資標的所在。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