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物價調控不會一刀切 - 陳建良

財經觀察:物價調控不會一刀切 - 陳建良

內地10月份CPI升至4.4%,創兩年新高,當中食品價格漲幅更達10.1%,直接影響民生,連麥當勞漢堡包亦宣佈加價。國家調控政策的焦點,彷彿一下子從樓市轉至食品價格,政策的出台時間和力度,較想像還要快、要大。
據內地《中國經濟報》引述權威人士消息,發改委正聯合工信部等各大部委,以「組合拳」形式推出物價調控措施,包括透過行政手段直接管制物價、價格補貼、打擊囤積居奇等。正當市場等待方案正式出台,原來地方政府已出手調控物價。福州市政府上周透過當地6大超市,規定4種蔬菜價格下降15至50%,並借價格補貼和規定批發價來津貼超市。看來這次的食品價格調控,絕不只「出口術」而已。

打擊囤積炒賣較可行

據發改委的食品零售價格監察顯示,10月份大、中城市的黃瓜、番茄等菜蔬價平均按月升一成,食油價格亦明顯上漲。從「蒜你狠」、「薑你軍」、「糖高宗」,只能「油他去」等詞彙,可見民眾對物價瘋漲的無力。表面看來,內地調控物價刻不容緩,米飯麪粉、牛肉豬肉、能源、水電、交通、水泥鋼鐵等價格調控看似將接踵而來。然而,在此以前,當權者要了解物價上升背後的原因,是結構性提價,還是只因短期炒賣,導致供求失衡而提價。
政府管制物價,只會對後者有幫助,並且必須是針對性的,使物價升幅得以紓緩,避免囤積炒賣。假如是結構性提價,則應以刺激供應為上策,因為價格下跌,會有令供應下降之副作用。一旦用錯藥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慢慢又會出現毒奶粉、灌水豬肉、縮水燒餅等事件,到時反而因小失大。經過毒奶粉事件後,一刀切之物價管制,相信實施機會不太大,集中打擊囤積炒賣卻大有可能。

陳建良
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部投資管理董事
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