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快樂,我會病嗎?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生命的路途上有誰未碰過釘呢?浮沉於人生低潮,又有誰能豁然開朗?所以,情緒不論是喜是悲,都屬正常反應,然而,長期陷於情緒幽谷,便可能是情緒病的重要警示,不能掉以輕心。
鬱證致疲倦乏力
源於家庭、工作、感情或人際關係的壓力,使很多人默默承受着納悶的心情,並習以為常,不懂得釋放長年累月的精神抑壓,換來失眠、胃口欠佳、精神不能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其實,這類心身疾病,必須及早治療,否則病情只會日益加重。
中醫學稱這種病理狀況為「鬱證」。此病多由精神因素引起,按各人的體質狀態及病程長短,可出現氣滯血瘀、肝鬱化火、痰氣互結等不同病理,患者見胸脅、腹部脹痛或刺痛、煩躁易怒、胸悶頭暈;女性或有月經不調,痛經等。如果沒有適當處理,隨病程日久遷延,耗損臟腑氣血陰陽,可出現心悸氣短、胃口欠佳、疲倦乏力等現象,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
針對上述病理改變,中醫治療多採取調暢氣機、疏肝理氣、補益心脾、養心安神等方法;然而病人體質不同,用藥也有區別,不能墨守一方,故患者在治療前應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對症下藥。除藥物治療外,還必須尋找及解除誘發情緒困擾的根源、多找朋友傾訴,也有利於放鬆精神、紓緩心情。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李翠妍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