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年輕漁家女嘆家族生意不保

八方人物:年輕漁家女嘆家族生意不保

她的名字既不帶金,也沒有銀,不是叫阿娣,反而是水上人家很少用的安琪。這位年紀輕輕的漁家女,沒隨別的漁民子女一樣上岸打工,堅持賴以營生的家族生計。
20歲出頭的馮安琪,生來是個漁家女,自幼名副其實的飽經風浪,半夜三更便隨爸媽上漁船離開香港仔避風塘出海捕魚,到旭日初升船才回航,把魚穫送到批發市場,但還不可以回家抱頭大睡,她和媽媽還要把下價魚拿到鴨脷洲魚檔擺賣,賺多些錢才足夠一家六口的生計。

拖網漁船被指毀生態

年輕的安琪,應該沒有看過方育平的《半邊人》。她中五畢業後,沒有「上岸」,寧願蹲在鴨脷洲大街的魚檔,「麪包蟹十蚊有四隻,游水芝麻斑每條一百蚊。」她落力叫賣:「呢條芝麻斑唔係魚排養大,係在擔杆捉返嚟,珍珠都冇咁真嘅海鮮。」前來光顧的不只街坊,還有家住跑馬地的闊太,也有建築工人把剛買海鮮拿到熟食中心加工當午餐。她坦言賣的不是上等海鮮,勝在價錢大眾化及生猛,連樂隊草蜢也前來光顧。安琪說,對活生生的魚、蝦、蟹特別有感情,每天看見海鮮,沒半點厭倦的感覺。她笑言,自己不愛夜蒲,很適合漁家生活。
可惜這位漁家女平淡的生活,可能很快便幻滅。特首曾蔭權在今年施政報告中,下令推出拖網漁船自願回購計劃,建議立法禁止本港拖網漁船作業,目的是改善本港海洋環境及資源。安琪的爸爸馮根的蝦拖,被指與其他拖網漁船一樣用「撈底」作業方法,影響海床生態,因此難逃劫數,同樣被納入回購計劃。
安琪說漁民靠海吃海,怎會破壞海洋?漁民只是代罪羔羊,禍首應是填海及其他工程,「以前捉上嚟嘅海產好乾淨,家有好多淤泥」。不願做售貨員的安琪說,父親的蝦拖是養活一家六口的生財工具,沒有蝦拖,哪有海產?沒有海產,魚檔恐怕也要結束了。

每天出海捕魚的馮根,不願把蝦拖賣給政府做人工漁礁。

嘆香港漁民前途暗淡

擠滿大小漁船的香港仔避風塘,可說是遊客必到的旅遊景點,東方之珠從小漁村發展成今日國際金融大都會,漁村地位已是近黃昏。安琪慨嘆香港漁民前途暗淡,爸爸已表明不會賤賣漁船給政府沉下海底做人工漁礁。想到家族生意有天要結束,她幾乎哭了出來。
記者 林社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