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國政協委員兼中投國際香港董事長劉遵義預期,未來5年人民幣將可以自由兌換;但強調並非代表人民幣滙率自由浮動,因為滙率價格十分重要,不可以任由炒家決定滙率。 記者 周燕芬
【人民幣論壇】他昨日出席高端經濟論壇上,談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時,指目前不少內地出口商以人民幣作為貿易報價,至於貿易結算,他預期東亞地區(除日本外)未來將較多使用,現時東亞地區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達6000億元人民幣,這對人民幣將是很大轉變。
東亞地區將較多使用
除了與中國的貿易外,他指其他國家與國家之間,亦有可能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如泰國和印尼之間貿易,現時是以美元結算,但「泰國不想持印尼盾,印尼亦不想持泰國銖,以美元結算又沒有信心;對人民幣或許較有信心,看作成為不會貶值的貨幣!」而隨着東亞應用人民幣增加,東亞區中央銀行亦會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他相信將會朝此方向發展。
人民幣亦可能作海外經濟體內部的交易貨幣,「老撾餐館以往收美元,現在已收人民幣。」「香港零售店,越高價越接受!」人民幣亦已於境外用作保值工具,「我有朋友每天都換2萬元人民幣。」
中國經濟轉內需帶動
人民幣作為境外中央銀行的儲備貨幣,他認為有利有弊;「利」為印鈔成本低,就可以將貨幣購物;「弊」就是需要「入超」(貿易逆差)才需要印鈔易貨;此外存在外國央行拋售儲備貨幣風險,他認為中國可以參考日圓,不做主要儲備貨幣;但美國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它是「全球最大欠債國,不可以讓它倒……美元債券已是toobigtofail!」「中國與美國已同坐一條船,同舟共濟。」
另外,隨着中國經濟發展方向改變,他認為中國不用再維持低滙率。
他指出,中國經濟會由原來的出口帶動轉為內需帶動,由投資優先轉為消費優先,由第二產業為主轉為第三產業為主,由有形投入轉為技術進步創新為主導;在新的經濟發展方向下,中國將不用再維持低滙率,以支持出口的業務;至於發展第三產業將以勞動力投入為主,滙率變化亦非關鍵的指標,而技術進步創新則以品質品牌等無形投入為主,並非如以往以低價競爭。
他又指,美國的貿易逆差不可全賴中國,因為美國自1998年貿易逆差已很高,中國只是2005年開始貿易順差才明顯。現時中國貿易順差正在回落,他預期「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有望回復至2005年水平。
中國改變經濟四大發展方向
1.由出口帶動轉為內需帶動
2.由投資優先轉為消費優先
3.以第二產業為主轉為第三產業為主
4.以有形投入轉為技術進步創新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