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股大跌,觸發區內股市亦全面向下,市場恐慌情緒開始浮現。表面上是中國政府擬收緊銀根影響股市表現,實際上是市傳中國政府擬運用行政手段控制物價。記得08年上半年也曾出現百物騰貴現象,不但農產品價格全線急漲,中港市民趕到超市「搶米」,就連西方國家亦出現意粉供不應求,疑似糧荒。
當日物價失控時,金融海嘯隱然浮現,但物價壓力突然消失,隨後問題仿似暫時解決。今時今日,面對各國政府大印銀紙,通脹失控的危機照計應該更大,這兩年各國政府未有思考如何解決糧食問題,或是未來全球經濟以致金融市場一大不明確因素。
中國政府08年壓物價的方法,包括基本糧食價格管制,此方法一出,A股即現恐慌,皆因各行各業的加價主導權突然收歸國有,企業無權轉嫁成本,投資者不恐慌掟貨才怪。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食品加工企業所受壓力最大,例如中糧控股(606)、中國食品(506)以至康師傅(322)。
除了食品加工股沽壓較大,內銀股應該暫難有大升動力,市傳當局嚴控銀行貸款予內房,相信其他企業亦面對難借錢問題,無新增貸款,息差縱擴大亦無助內銀盈利。另一方面,多隻負債嚴重的造紙股、電力股近期跌勢急勁,反映市場已預告向銀行貸款開始困難。
車股網股政策風險高
最後要提防的是過去數年突然冒起的股王,特別是汽車股,中國塞車問題嚴重,買車有補貼只是金融危機下谷消費的權宜之計,當政策有變,汽車股可能有較大危險。兩大股王之一比亞迪(1211)固然被大行一沉百踩,另一股王騰訊(700)最近亦面對網絡壟斷的指控,網絡在中國本已嚴格受規管,騰訊想仿效外國網股的估值,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歐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