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祿喜愛寫作兼因服務國泰航空數十年,積累數眾旅行文章及散文合集出書計有《寫我遊情》、《雲濤偶拾》……等六本,最新一本集中中東四國;伊朗、埃及、黎巴嫩、敍利亞。
自己曾經遊歷伊朗一次,埃及三次,黎巴嫩過去被稱為中東的巴黎或中東的香港──逢A貨即失興趣加上連年戰亂,這個一度貴為中東財經現代中心的國度已在ABUDHABI,MANAMA,QATAR等地超班越位風光不再引不起遊趣。讀過南祿兄記錄深覺對不起兼失覺這個除了巴黎,香港也有稱中東瑞士要雪山有雪山,要陽光海灘,有無數健兒美女漂亮浪漫的國家。
首先,絕大部份國家以回教為國教的中東,只有以色列及黎巴嫩例外,更想不到以滿足宗教人口比例的需要,政制的安排,國家元首被規定必須為基督教徒。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跟香港極相似;吸納中東不少過去較封閉國度的資金,成為金融中心,基督教為國教免去不少回教規條,例如女性衣着,男女授受不親,性開放程度(請不要弄錯回教國家女子教育程度低,伊朗女性教育水平可比歐洲);政治氣氛人權程度都水平甚高。甚至吃食文化;就似香港菜一度代表了中國菜的普世名氣。香港蘭桂坊曾出現本地首批其中一家中東菜館十分著名取名貝魯特BEIRUT。世上不少中東菜館如非取名BEIRUT便標榜正宗黎巴嫩菜,可想而知小小黎巴嫩及貝魯特一度十分高的知名度及深遠文化影響力。
過去廿年黎巴嫩被人家打生打死,無端錯失中東冒起最佳時機,發展勢頭移去海灣地區(THEGULF)的杜拜,多哈,巴林……失落,不一定是壞事,避開風頭火勢人來瘋從另一角度看可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