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峯會結束,並無公佈較先前財長會議更具體議決。聯合公佈有內容無內涵,隻字不提人民幣,亦沒針對QE2,大部份政客都明白自己本分及現今形勢:即美國在海嘯後需較長時間療傷、歐洲福利主義社會臨轉型壓力、發展中國家需平衡增長與通脹。所以在「危機」未爆前,大家只可不變應萬變,不可傷和氣,不可助長保護主義,亦不可作重大改革。否則,若被大炒家找到異常的「不穩定性」,肯定令金融資產價格大波動,影響復蘇。美國中期選舉後,民主黨在國會影響力大減,若需造勢吸引選票,應待兩年後總統大選,因此人民幣升值輿論暫退熱,人民幣仍可依中國循序漸進升值的本意,估計年內約升4%。
中國政策方向是現今金融市場主導性因素。中國上周三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接着周四公佈的10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報出4.4%兩年最快增長率,令市場揣測人行可能再加息或政府調高股票印花稅,影響中國股市上周五大跌。原本已開始從低位反彈的美元因此再借勢衝上一周高位,其後隨歐盟宣佈現有歐洲主權債務仍受安全網保護而回軟,自11月5日美滙指數見底回升,至今上漲3%,再升空間料不多。
QE未完弱勢難改
上周五聯儲局開始買國債行動,共買72.3億美元的4年期至6年期國債,但美國國債殖利率不跌反升,5年期國債殖利率周五升0.15%,一周升四分一厘,反映市場在過去兩個多月已累積大量倉位,現急於套現。美國長息上升間接推高美滙,但過去一周卻有迹象顯示外國央行拋出5年期美債。央行不買美債,原因是過去一周美元反彈,亞幣及新興市場貨幣下跌,各央行並無入市再買美元,既無新增美元儲備,則毋須買美債。筆者相信美息升只是短期套利現象,不反映聯儲局會縮減買債規模及縮短買債期限,第三季度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平減物價指數僅增0.8%,為歷來第二低,伯南克是研究大蕭條權威,對通縮恨之入骨,故量化寬鬆並不會因一兩個經濟數據稍有起色而結束,美息稍後回落,美元在調整過後仍趨弱。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