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內地貨幣政策走向從緊 - 郭小民

國策透視:內地貨幣政策走向從緊 - 郭小民

每年第四季,人民銀行都會定下明年廣義貨幣M2(現金加定活期存款總額)的目標。人行行長周小川11月初,先針對熱錢發表的「池子」論,剛好,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提出超發貨幣引發通脹觀點,兩位重量級財金猛將,為明年貨幣政策「導航」--告別寬鬆,一切要有序從緊。

明年M2增長料低於16%

官放了風,各路經濟大師作出回應,內地證券大行國泰君安上周四發表報告,假設明年M2增長為16%,其中信貸佔七成,即新增貸款有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興業銀行亦預期,明年M2增長應低於16%,全年新增貸款很難超出7萬億元。
明年M2供應多少,專家可先來判斷,但最終決定權還在政治局,然後由人行公佈天下。現階段看,小民認為16%這預測應逃不了,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昨日在日本稱,全球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性,並警告貿易保護主義勢頭明顯上升。
明顯地,中國在維持經濟增長動力,要多一點「不求人」,因此錢變得更重要。看來,吳曉靈提到,過去30年中國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超發貨幣引發通脹,需重視。不過,小民認為要改,但急不來。

超發貨幣引發通脹

急不來也得變陣,正如美國公佈的第二輪寬鬆貨幣措施(QE2)被千夫所指,中國身為美國第一債權國,更覺豈有此理。
翻查資料,中國的貨幣供應量,截至今年8月已高達68.7萬億元,已超過美國的8.6萬億美元(58萬億港元),基於人民幣非國際貨幣,亦即是中國的超發不會將一己之樂轉嫁予別國,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只得美國的三分一,中國再超發貨幣下去,通脹將更肆虐,屆時莫論稻米與小麥、蔬菜與生果、房屋與資源,連古董亦被中國人不問價掃貨。
到時買古董的中國人,也許只可以從他們眼睛瞳孔中看到「$」,保值嘛!能怪誰!但小心,窮人可以控訴。貨幣與利率政策,勢將有序從緊,針對性政策將是手段。不過,監管機構的有序從緊的政策,能否執行亦有難度,以今年17%的M2增長目標為例,今年首10個月,只有7月貼近至17.6%,第二低為6月的18.5%,其餘月份介乎增長9%至26%。一於上有指標,下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