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出QE2令市場資金繼續充裕,有利推動股市上漲,投資者可能樂見其成,但在國家的層面,特別是一眾新興市場,就要推出不同措施以避免受到通脹、熱錢衝擊。筆者相信,即使G20峯會過後,各國仍難就滙率問題達成實質的協議,將會按各自的情況,盡力阻止熱錢流入。
繼巴西、泰國等地向投資當地債券的外商抽稅後,台灣金管局將會限制外資購買當地債券的比例,規定外資購買台灣政府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不能佔滙入金額高於30%。反映拉美、亞太區等新興市場,已對QE政策「製造」出來的熱錢感到不安,並以行政手段阻擋資金湧入。
半年內料加息兩次
中國10月份CPI按年增長4.4%,高於市場預期。筆者認為,中國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內部方面,中國正經歷發展內需的時期,加上工資上調,令食品、消費需求日益龐大,當中10月份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就按年增長了18.6%。針對內部的通脹壓力,中國早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達致收緊銀根之效。由於現時內地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2.5厘,相對於CPI就出現了負利率情況。筆者認為,中國在未來6至9個月,有可能調升利率兩次,每次0.25厘,以紓緩負利率的情況。
外部方面,是由商品價格帶來的通脹。QE政策下,美元將長線偏軟,令天然資源價格攀升,中國從外地入口原材料時,將令通脹加劇。面對來自商品的通脹,中國可讓人民幣升值以減輕影響。早前,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NDF)反映市場預計人民幣將在1年升值3.5%,筆者認為,若計及跟人民幣掛鈎的一籃子貨幣的波動性,未來一年人民幣升幅可能處於2.5至4.5%水平(3.5%再正負1%)。
中國作為一個相對封閉,並傾向計劃經濟的市場,調控通脹、熱錢流入的效果,將優於其他較開放的新興市場。最近外管局公佈的7招資本管制措施,在筆者看來是必須的手段,如果美元不斷下跌,熱錢蜂擁流入中國市場,不排除中央會推出更多行政措施。
最近世銀行長提出以一籃子貨幣,再加上黃金,來取代現行的美元儲備及貿易交收制度,相信美國對此將會大力反對,故短期內難以實現。在預期G20會議難以取得實質成果下,相信通脹上升、熱錢充斥、加息壓力等問題不易在短期內扭轉。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