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哲也導演的電影《告白》第一幕展現眼前的第一段告白,由飾演老師的松隆子在課室內,當着一班青少年(她的學生)道出她的悲痛感受,(她的四歲女兒遭該班兩位同學拋進泳池,遇溺身亡。)松隆子說話的神情是嚴肅的,悲哀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卻很有節制,並沒有傷感泛濫。
教人震驚的不是接着而來的震撼場面,流血,殺人場面見多了,習以為常,可不會感到震驚。第一幕的獨白,女主角松隆子近乎自言自語的獨白,沒有一位同學專心聽她傾吐心聲,他們或在與身邊同學在談笑,或在看書,或在嬉戲,就是沒有一個肯靜下來,留心聆聽老師的話,聆聽者連一個也沒有。
這樣的場面慣見,不管在怎麼情況底下,在某些聚會,總會看到講者自講,是對着空氣講,台下眾多聽眾,各自修行,留心聆聽的,萬中無一。當然,也有例外的,要是那是一個需付昂貴報名費的講座:如投資心得,發財之道,美容講座。向成功人士取經,出席者既然已付出金錢,自然也願意付出時間,全神貫注,聽講者宣揚有關信念了。
《告白》的人際關係是疏離的,那是現代人的寫照,接着而來的每一段「告白」,由當事人講出自己感受、觀感,那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對自白者而言,那感覺是至為真實的。祇是,會有人聆聽他們的心聲麼。教人難過的,是說了那麼多話,悲劇仍是一個接一個的發生,心靈受創傷的青少年,走上自毀之路,我們看着看着,卻感到無助,電影中亮相人物,各有各的苦惱,各有各的想法,就是沒法溝通,說出口的話,如把石塊拋下空谷,發出聲響了,那迴響是虛的,不是實的。不同時刻出現的聽眾,其實並沒有好好的去聽,更談不上從中有什麼體悟了。
《告白》第一幕活像舞台劇,一套荒謬劇,女主角喃喃自語,沒有人聽她訴苦,沒有人理會她的女兒遇害,人間悲劇何其多,我們聽了,也就是了,置身事外,是大多數人的態度。惟一出現短暫的騷動,是女教師說要報復(其實不是真的),她的學生才有一點反應,仍是漫不經心的,那才教人感到震驚:那麼年輕已對生命如此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