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台灣與內地提琴家的音樂對話

八方人物:台灣與內地提琴家的音樂對話

1981年小提琴家林昭亮是第一個獲內地邀請到上海演出的台灣音樂家,大提琴家王健當時還只是個年僅12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在台下聽21歲的林昭亮演奏。近30年過去,小提琴家與大提琴家台上台下相知相交,多次合作,今晚又再在台上以音樂對話。
這也是來自台灣與來自內地的音樂家的對話,兩人相識始於美國。「好像是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走廊上見到?你走過來?」林昭亮問,王健則笑答:「我記不得了。」兩個音樂家昨日在香港管弦樂團的「雙龍會──林昭亮與王健」綵排後接受訪問。

在眼神交流裏溝通

八十年代美國主要有兩個出名的華人音樂家,一個是馬友友,另一個是林昭亮。少年王健因為音樂紀錄片《樂韻繽紛》(FromMaotoMozart:IsaacSterninChina)獲艾息·史頓鼓勵往美國進修音樂,林昭亮因影片認得王健,對大提琴手有過一點幫忙,王健至今不忘:「我85年到美國時他(林)已經很有名、很多演出,他給我機會,帶我一起去拉琴,累積演奏經驗。」八十年代中國不少音樂人才開始往國外發展,在國際樂壇游走逾30年的林昭亮,看着這一代中國音樂家成長。如今兩人都聞名國際樂壇,大提琴手視小提琴家為大哥,今晚音樂會合作演繹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及大提琴雙協奏曲,兩人在眼神交流裏溝通,林昭亮說:「我們一直在對話,兩種樂器不停對話,跟樂團也有對話。」小樂器跟大樂器的對話,如詩如畫卻又沒有主題,沒有文字,也沒有顏色,只能按個人感情與經歷去感受。
頑石點不化,還是很想音樂家在音樂底講一句對白,林昭亮說:「想不到,我是李白就作首詩。」兩個男人用音樂對話時感覺如何?小提琴手先開玩笑:「自身難保。」大提琴手笑着加一句:「我不管他,拉自己的。」兩句戲言,滲出交情。林昭亮解釋,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重奏是罕有的,「兩個樂器來來回回,像一條河,有時分開,有時接在一起,有時我開始一句話,要讓王健續講完,這樂曲是很妙的」。

憑着友情演繹樂章

音樂不是文字,但音樂背後還是有個失而復得的友情故事。話說當年布拉姆斯在台下聽小提琴家姚阿幸(Joachim)演奏,欣賞對方,結為好友。到姚阿幸懷疑太太通姦與她離婚之時,布拉姆斯卻站在女方一邊,兩個男音樂家因此交惡七年。布拉姆斯這首曲子的小提琴部份,正是兩人修好時為姚阿幸寫的。
「曲子講溫暖友情,如果旁邊的大提琴家是我不想理睬的,就很難接下去。還好,王健是我的好朋友,台前台後都是很重要。」這是林昭亮為與王健友情所說的對白。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