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冇做嘢呢?有!做得好唔好?一定唔好!」麒麟師傅張常德說的是本港保育政策。他不是客家人,但成長於客家圍村,自小學習舞麒麟、紮麒麟,原本從事物流的他10年前回歸興趣,於西貢開設小店,為客人製作麒麟、彩旗刺繡之餘,更希望為推廣客家文化出一分力。
張常德表示,客家人視麒麟為祥瑞物,每逢節慶、新居入伙等場合均可見麒麟蹤影,「將唔好嘅嘢擋住,好嘅嘢留住」。他耐心講解客家麒麟的特色,「客家麒麟主要有兩款,一種畫有草尾花,(圖案)大筆大筆畫落去,感覺比較粗豪;另一個係清溪款,畫有牡丹花同蝴蝶,個樣斯文啲」。
嘆年輕人不願入行
50歲的張常德近年積極設計新款麒麟,起用大膽的金銀色吸引年輕顧客。他說麒麟顏色可隨客人要求轉換,但為保留客家文化特色,麒麟的外貌萬萬不能改,包括頭頂的單角、突出的「金魚眼」等。
麒麟是客家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其舞蹈及製作方法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可惜這些都靠身傳口教,缺乏文字記載,加上年輕人不願入行,手藝無法傳承下去。他希望政府幫忙保育,卻擔心「外行人管內行人」,再者他對本地保育政策缺乏信心,「好似太平清醮,你可能籠統知道係乜嘢,但內裏好多細節政府都冇刻意介紹」。
想親眼見識麒麟和花牌等11個傳統行業師傅的獨特手藝?他們明日將齊集中環天星碼頭一展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