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4.4% 25月新高

中國通脹4.4% 25月新高

【本報訊】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最新經濟數據,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創25個月新高,按年勁升4.4%,大幅超過市場預期。而未來兩月,中國境內面臨嚴重負利率,境外又有滾滾熱錢來襲,水深火熱。人民銀行顧問兼工商銀行(1398)董事長姜建清指,人行可能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來應對流動性泛濫。
通脹率4.4%、新增信貸5877億元人民幣,及工業品出廠價格(PPI)5%,全部超出市場預期。分析人士形成共識,指全年通脹率勢破3%,但隨基數效應減弱,11、12兩月CPI升幅趨緩,惟仍在4%以上高位;而貨幣政策將轉向,年內至少再加息25點子。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表示,「加息比預想的要快」,不可低估人行收緊銀根決心,並相信未來數周有加息可能。
陶冬說,人行第三季貨幣報告明確說,貨幣政策要逐步回歸常態,現在看起來步伐正在加快。他指出,內地通脹壓力原本就已沉重,現時又遭遇美國進行第二次量化寬鬆措施(QE2),中央加存款準備金率收緊流動性,意在防患未然,「不然可能就太晚」。

胡曉煉:新招管理通脹

歷來人行管理通脹,無非通過調整利率、滙率及存款準備金「三率」進行,但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昨日提出央行「需引入新的管理工具」,預示未來宏觀調控思路將拓寬,手段將增加。她於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央行不僅將「繼續靈活運用存款準備金、利率等傳統貨幣政策工具」,還將建立「宏觀審慎的管理框架」。
她表示,該框架包括四項:利用審慎工具「熨平」經濟周期波動、對地產等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部門採取宏觀審慎管理措施、把資本流入管理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
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解話,所謂「宏觀審慎的管理框架」,是北京近來熱議「新話題」,全稱為「逆周期的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他說,在該體系下,央行將尋找新工具,輔助傳統調控手段,「舉例而言,未來可能會通過管理銀行資本充足率,來控制流動性。」

內地上月經濟數據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按年變幅:+4.4%
工業增加值 按年變幅:+13.1%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按年變幅:+24.4%
工業品出廠價格 按年變幅:+5.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按年變幅:+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