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玩具箱 - 林夕

皇帝的玩具箱 - 林夕

這是一個關於失憶的故事。
早幾個月,甲從台灣回來,說在國立故宮博物館看到了好玩有趣的東西,非看不可的是清朝皇帝的玩具箱展覽。其中一個小小的紫檀木百寶箱,竟然可藏珍玩達四十多件,匣子打開來,機關重重,設計之巧,手工之精,怎一個絕字了得。我還記得,當時聽着甲的描述,一邊幻想這些能工巧匠的手藝,一邊說起乾隆玩樂的本事,還感慨過,乾隆所說的奇技淫巧,其實指的應該是這些,而不是外國的科技發明。談得這麼詳細,證明光憑幻想,我好像已經親眼目睹過這些玩具箱。
直到上周忽然知道將要飛台,於是上網看那展覽還在不在,那代表作百寶箱一出現,乙在旁看見,便說,原來就是這個,三月在台灣時不是一起看過了?我誓言沒看過,乙堅持有,還找出了在展館買回來的特刊書冊,鐵證忽然如山。
這是怎麼回事?明明也屬於自己的經歷,聽別人誇誇其談,如數家珍,卻如同說起他人故事,還投入得加一把第三者的意見,完全忘了自己也曾是當事人。
這是一個關於玩樂與得着的故事。
看過等如沒看過的寶貝,要不要再去看一次?愛過的人失憶後再愛,吃了的美食忘了口味再吃,好像沒那麼徒然,沒那麼浪費,而逛博物館看展覽,應該是收集得着與見識之旅,還是純眼球享受?一問到這裏,就想起看過的書忘了還甘心再看一次,是為了那本書能給予往後的得着,還是在讀當下的快慰?
甲說該去看該去看,快樂有即時性的,也有能累積起來的回憶性的快樂。此刻離回港的班機還有一個空檔,再嘗恍如初回合的快感,算不算浪費呢?